覆盆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教育学原理第二章教育概述 [复制链接]

1#

第二章教育学概述

一、概念

(一)描述性定义、规定性定义和纲领性定义

美国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一书中,根据教育定义的陈述方式将教育定义划分为“描述性定义”“规定性定义”“纲领性定义”。描述性定义是指教育的实然情境;纲领性定义指教育的应然情境;规定性定义可以是描述性定义也可以是纲领性定义,也可以二者兼备,出现在作者著作或论文中并且是该作者思想的纲领。关于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二)广义教育与狭义教育

广义的教育:泛指能增长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总之,促进人的发展的一切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即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如:学校教育。

(三)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按照教育活动的规范程度划分)

正规教育

(1)正规教育是指由教育部门认可的教育机构(学校)所提供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由专职人员承担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全面系统的训练和培养活动,如学校教育机构。

(2)正规教育有一定的入学条件和规定的毕业标准,通常在教育(课堂)环境中进行,使用规定的教学大纲、教材。

(3)正规教育的特点是统一性、连续性、标准化和制度化。

(4)正规教育包括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

非正规教育

(1)非正规教育是指在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和各种教育活动的影响下,个体获取知识、思想、技能、信息和道德修养的过程,也叫做“非正式”教育,如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图书馆对人的教育、媒体教育等。

(2)非正规教育有目的,但没有组织、计划和专职人员。

(3)特点:非正规教育是直接同劳动、工作相联系的内容广泛的学习活动。

(4)缺点(反过来就是正规教育的优点):第一,非制度化教育不能得到知识层面的系统化学习;第二,从国家层面来讲,不能促进教育的普及以及教育效率最大化的实现;第三,学生需要同伴关系和同伴环境,正规教育可以提供很好的同伴环境,而非正规教育在这方面有所欠缺;第四,人的学习有时候是需要观摩学习的,若有时无法观摩,就无法进步。

(5)非学校化运动:非学校化运动是由美国教育家伊里奇倡导的,在《非学校化社会》一书中,他批判人们建立起来的组织化、制度化、仪式化的学校体系对学生具有压制性作用;他认为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个性化的,对自然有好奇,对事物有想象和对生活有热爱,所以现在叫作学校的地方都不能提供真正的教育,应在家庭里和社会里接受教育。优点:非学校化运动对儿童没有压制作用,尊重儿童个性与自由,不束缚学生思想,尊重学生差异。缺点:很明显,非学校化运动没有看到正规教育的优点,走向了极端。

(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根据教育活动的存在范围)

家庭教育:是指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属于非正规教育

学校教育:是指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属于正规教育

社会教育:是指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属于非正规教育

热点:家校联系问题

(1)必要性:家长和学校不形成联系,则不利于学生发展

(2)产生的问题:对家长造成负担;有的家长过多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