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盆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教育哲学定义到底是什么看实验与思想的碰撞 [复制链接]

1#
儿童白癜风应吃什么 https://news.39.net/bjzkhbzy/171107/5821996.html

引言

无数的教育学家讨论教育哲学,却至今未对教育哲学作出明确的定义,也未清楚地思考过教育哲学的本质。为了讨论哲学这个主题,我们现在得简要地总结一下隐含的逻辑顺序,从而引人相关的哲学主题。现在,我们将用更专业的哲学术语,对不同的教育理想在实际运作中所隐含的不同的知识论和道德论进行简要的探讨。

社会需求和社会功能的教育。从某个角度看,这种传递过程是偶然地发生在成人和青少年日常陪伴或交往中的;从另一个角度看,它又是精心地被建立起来的,以维持社会的延续。人们发现,这一过程既涉及对未成熟个体的控制和发展,也涉及对他所归属的群体的控制和发展。由于没有具体考察所涉及的社会群体的性质,也没有考察这些群体通过教育企图永久保存下来的是何种类型的社会,因此,这种考察只是形式性的。

现在,我们把这个一般性的讨论应用到特殊的社会群体中,而且应用到那些追寻进步意愿的社会群体中,它们与那些热衷于保持既有习俗的社会群体不同,旨在取得更加多样化的、彼此分享的兴趣。这样的社会在性质上是民主的,因为它们允许自己的成员拥有更多的自由,而且有意识地要求个体确立自觉的社会化的兴趣,而不是盲目地信赖在某个上等阶级统治下运作的那些习俗的力量。在这里,这种契合民主共同体发展的教育将作为用以深入细致地分析教育问题的标准。

这种对教育的分析,基于民主标准,蕴含着持续改革或重组经验的理想;而这种理想,在本质上既增进经验的公认意义或社会内容,也提高个体为这一改革保驾护航的能力。勾勒出教材和方法各自的特征,并界定它们之间的统一性;因为基于这种教育的研究和学习方法,就是自觉地接受指导的、重组经验教材的活动。

在这个阶段中,除了出于采用对比的方式阐释这些原则的目的,并偶尔做些批判以外,我们的讨论始终把民主标准及其在当下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当作是理所当然的。我们考察了当前在实行民主标准中所面临的种种障碍。结果发现,这些障碍源于下面这种观点,即经验是由各种相互隔离的领域或兴趣所构成的。

其中每个领域或兴趣都有其自身单独的价值、材料和方法,每个领域或兴趣都相互制约;而且当任何一个领域或兴趣受到其他领域或兴趣的适当限制时,在教育中就会出现“力量的制衡”。有鉴于此,我们进而分析了作为上述隔离的基础的各种设想。在实践方面,造成这些隔离的原因是社会被划分为过于泾渭分明的各种阶层和群体,从而妨碍了丰富而灵活的社会互动和交往。

我们发现,这些社会连续性的断裂,在各种二元论或对立中获得了理智性的表达,例如劳作与闲暇的对立、实践活动与智力活动的对立、人与自然的对立、个体性与团体性的对立、文化与职业的对立等等。我们发现,这些不同的论题在各种古典哲学的体系中已有相应的论述;而且,这些论题涉及哲学的首要问题——心灵(或精神)与物质、身体与心灵、心灵与世界、个体与他人的关系等问题。

隐含在这些分裂之下的心灵是不涉及身体状况、身体器官、物质工具和自然对象的活动的。一个哲学流派由此而认识到心灵在控制环境的活动中的来源、地位和功能。至此。

上面提到的所有的观念是符合于把智力作为在行动中有目的地对经验材料进行重组的哲学的,但它们与前面提及的任何二元论哲学则是相抵触的。尽管我们还没有对哲学下定义,但根据哲学所应对的问题,实际上已经对它作了描述。我们也已指出,下面这些问题起源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争端和困境:心灵与物质的关系、身体与灵魂的关系、人性与自然性质的关系、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理论(或认知)与实践(或行事)的关系等等。

系统地探索这些问题的哲学体系,也记录了同时期社会实践的主要特征和困境。各种哲学体系清晰地意识到,人们基于自己当前经验的特征,已开始思考自然、人自身和被认为可以囊括或统摄自然和人自身这两者的现实。因此,人们正是通过主题对象和方法的全体性、普遍性及终极性这些概念,对哲学作出一般性的界定。

就主题对象而言,哲学是试图进行理解的一种尝试,即把世界和生活中的各种细节结合起来,组合成单一的、无所不包的整体,这个整体要么是统一体,要么如二元论体系所主张的,把许多具体的情况简化为少数几条根本性的原则。就哲学家和认可哲学家结论的人的态度而言,他们试图形成尽可能统一的、融贯的和完整的经验观。这种做法在“哲学”——爱智慧这个词中已见端倪。

不管什么时候,只要人们严肃地把哲学作为思考对象,就肯定哲学是某种可以影响生活品行的智慧。以下事实可以表明这一点,几乎所有的古代哲学学派都是系统化的生活方式,接受它们教义的人都恪守某些独特的行为模式;中世纪哲学则与罗马教会神学息息相关,哲学时常与宗教兴趣结合在一起,而在民族危难之际,哲学则与政治斗争结合起来。

哲学与人生观直接而密切的关联,把哲学与科学清清楚楚地区分开来。从科学上看,特定的事实和规律会影响人们的行为;这些事实和规律提示人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还提供相应的执行手段。如果科学不限于报告关于世界的特定事实的发现,而是对世界采取不同于要做的个别事情的普遍性的态度,那么,它就被同化进了哲学;因为哲学的基本倾向所表示的,不是对这个或那个事物的态度,甚至也不是对已知事物的总和的态度,而是对决定行为的思考所采取的态度。

因此,哲学不可能简单地从主题对象方面加以定义。出于这个原因,对诸如一般性、全体性和终极性这类概念,最容易从它们所包含的对世界的倾向这个角度加以把握。在真实的和定量的意义上,这些术语都没有被应用在知识的主题对象上,因为在这里,完整性和最终性都无法被考虑。作为不断发展变化着的过程,经验的本质无法容纳这种完整性和最终性。

在相对宽泛的意义上,这些术语适用于科学,却不适用于哲学;因为很明显,人们不是通过哲学,而必须诉诸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人类学和历史学等来揭示世界的真相。对世界进行归纳总结,肯定哪些东西是站得住脚的,它们又是什么,都可以由具体的科学来加以说明。但是,当人们询问,科学成果要求他们对待世界应有哪种固定行动倾向时,他们就提出了哲学的问题。

从这个立场看,“全体性”并不意味着一项计算数量总和的无的任务。毋宁说,它意味着对所发生的各种事情的回应模式的一致性。一致性并不意味着字面意义上的等同;因为既然同样的事情不会发生两次,那么,完全精确地重复同一个反应就是不可能的。全体性意味着连续性——延续以前的行动习惯,同时进行必要的调节适应,以保持其生生不息、持续发展。

与其说它意指一个现成的全面的行动方案,不如说它意味着在大量多样性的行动中维持平衡,从而使每个行动彼此间对意义有取有予。无论是谁,只要他思想开明,对新观念有敏锐的觉察力,并具有专注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努力把这些新观念联系起来,就可以说,他有哲学的倾向。

哲学的普及意义之一,就是面对困境和失败,人们能够沉着忍耐。哲学甚至被认为是一种百折不回地承受苦难的力量。与其说忍耐是哲学的一个普遍属性,毋宁说是在向斯多葛学派的暂学思想致敬。可是,只要哲学的整体性特征是拥有甚至是从使人反感的经验变迁中学习知识或提炼意义的能力,并在继续学习中展现其所学的东西的力量,那么,它的合法性在任何方案中都能得到辩护。

我们可以用类似的说法来阐明哲学的普遍性和终极性。从字面上看,它们是荒唐可笑的;它们意味着不可理喻;然而,最终性并不表示经验已结束或耗尽,而是意味着它已渗透到意义更深的层面上,即潜入表层以下,发现事件或对象之间的关联,并持之以恒地这么做下去。

结语

同样的,哲学上的一般性是就哲学反对把任何事物看成是相互分离的这个意义来说的,这种哲学态度试图把行为置于形成它的意义的语境中。把哲学与思维关联起来以显示与知识的差别,这种做法是有帮助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