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些白癜风医院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zdxbdf/我在中学时代曾深切体会过“应试教育”的磨人,那种不可抗拒性和局限性不知葬送了多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每天早出晚归过着和试卷打交道的日子,这段艰难的时光大概会让所有经历过的人难以忘怀。下面来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我们是一批很看重形式的人,不可否认形式的确可以带来满足感和仪式感,所谓形式,无非就是“表面文章”。如果排场总比用场大,我想其中真正的意义相应的也会被消磨,久而久之,或许也就剩下形式本身了。开头提到教育的不可抗拒性和局限性,请允许我以议论文为例。
韩寒说:“我们的作文培养的是狗奴才,而不是真性情。”语言是犀利了一点,道理却是明摆的。就像我现在在写文章,要表达的是我的感想和思想,而不是别人的机械输入器。我记得高三的时候,很多人好不容易写完一篇议论文,看着满满的字迹却愣是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写什么。对应教育,很多人苦苦求学这么多年,到头来却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干什么。至于如何开始的,无非就是不可抗拒性。这种不可抗拒性的加深来源于我们从小就开始被灌输“鸡汤思维”以及制度的硬性规定。鸡汤虽好,但也要点到为止,不然是会上火的。毕竟,鸡汤最有用的地方就是告诉你成功的方法,而最没用的地方就是不能告诉你如何在当下的处境中绝处逢生。所以对于教育的不可抗拒性,学生只能服从,无力反驳。而相比于此,我倒觉得教育的局限性更让人挠头。
试问这局限到底是什么?我想可以这么理解:你硬要一只困在牢笼里的青鸟飞出不同的弧线。这是不切实际的,我们就是青鸟,而背后一直有人推波助澜,即使筋疲力竭也不容有一丝喘息的余地。是不是该讲点人性化?除了规定的课程外,学生很难接触到其他新鲜事物,一本课外书也是被看作“会影响学习的事”。当然这只是一方面,我想表达的是,我们的教育制度太过繁琐,缺乏创新。有趣的是我们的制度和试题在不断创新,高考改用全国卷就是例子。这对学生很多方面的要求自然也就越来越高,学生迟早会无法适应。但现实是我们必须追求“数字美”。
说到“数字美”,数字是可以反应很多问题,不过我始终认为我们赋予一个三位数的意义有些绝对。现实是制度为我们选好了道路,谁在这条路上走的漂亮,谁就越接近制度认定的“人才”。这“人才”大概是指“全才”。而我倒是觉得我们的教育想培养的人是很难或者说根本不会出现的,大家都知道,人才是专于一类行业或领域的,如果连方向都没有,何谈成为人才?我认为这也是教育一直以来面临的问题,想通过文化课寻找方向,还是很不现实的。我们真正缺乏的是学校对于学生人格的培养,要努力让学生明确自己于世界的意义,自已能为这世界做什么?而不是做了十多年的题,走向社会还不明确自己的方向。
最后,林清玄说:“这个世界的悲哀就是把所有不一样的小孩集合在一个校园里,希望教育成一样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