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盆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以课程内容结构化引领 [复制链接]

1#
只要58节课,小学六年的数学就能全部掌握。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通过十余年的研究,将小学一至六年级的数学教材进行了梳理,创造性地提取出了58节关键课。目前,这一经验已经在全国数十所学校进行推广,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实现了学校办学水平整体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快速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有效提升、区域学校优质均衡发展。陈立华校长在雄安校区授课媒体集体采访58节关键课破解数学教学难题开展数学结构化教学研究年版小学数学课标提出了教学课程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新课标对小学数学教育指明了方向,但是当前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教师重视单个知识点的教学,忽视了知识结构的建立,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知识网络的建构;教师重视“双基”训练,忽视了思维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缺少举一反三的能力,使得学习效率较低;教师重视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学,导致学生逐渐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最早提出学习知识结构,并且阐述学习知识结构的意义。他强调:学生的知识学习要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而知识结构则主要是由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构成的。同时指出,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联系的。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很多学生数学学习困难,就是因为在学习过程中找不到知识与知识间的联系,没有形成认知结构。这就需要教师从一个知识节点出发,分析知识前后的联系,抓核心概念,寻找知识的连接点,形成知识结构。因此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结构化教学改革探索成为了重要的研究话题。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朝阳区实验小学老校长马芯兰创造了“马芯兰教学法”,为推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经验。年,在“马芯兰教学法”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数学教育中的困难与挑战,朝阳区实验小学在陈立华校长的带领下,传承创新“马芯兰教学法”,深度挖掘教材,抓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梳理知识中的关键节点、学生学习的难点,对小学数学12册教材进行纵向梳理,整合成58节关键课,通过这样的结构化知识架构,从而培养学习能力,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帮助学生的数学学习从零散走向整体、从浅层走向深度、从知识走向素养,实现学习的整体化、体系化和结构化。系统梳理知识点形成58节关键课体系学校将数学1—6年级12册教材中整理出来的个知识点,进行细分,按照同一领域、同一内容进行知识点划分,在此基础上再次进行提炼,构建“学科知识脑图”。在知识点提炼过程中,主要考虑以下三个因素:第一,合理控制主题数量,重点突出,纲举目张。小学数学的知识点多,结构复杂,如果每个知识点都进行研究,既耗时费力,又不利于理解知识的整个体系。因此,从教师培训的角度看,选择的研究内容不宜过多,平均每个年级选择约10个重点内容,58节课足矣。第二,精心确定主题内容,提高效率,横纵结合。小学教材一共12册,每册教材编排7~8个单元,其中重点单元4~5个,因此选择重点单元的核心内容作为研究的主题既可以体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又能以点带面,综合结合,从而提高研究的效率。第三,选择合理教学方式,利用迁移,发展能力。“迁移”在数学学习中,具有较明显的优势,能帮助孩子们快速理解核心概念,把握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发展孩子们的数学思维,轻松地学习数学。58节课紧紧围绕“迁移”体现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掌握迁移的方法,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正确的知识结构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关键能力。结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划分的“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领域,对知识点进行梳理,确定了58个研究主题,体现数学知识本质,也称为“58节关键课”,最终形成58节关键课结构体系。构建数学课程体系促进数学教育减负提质近年来,减负问题一直被社会各界高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