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盆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培养机制研究 [复制链接]

1#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民族地区乡村教师是发展和振兴民族地区乡村教育的主力军。完善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培养机制是解决乡村师资困境、改善乡村教师资源供给、促进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实现扶贫扶智的重要基础和现实保障。民族院校作为培养民族地区乡村教师的主要阵地,应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角度,把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与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培养紧密结合起来,肩负起完善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培养机制,提升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责任。

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培养现状

基于调研,我们制作“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培养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星共发放调查问卷份,回收问卷份,有效问卷份,其中民族教师人,占被调研教师总数的77.36%。调研结果表明,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培养机制方面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培养目标与多方需求有脱节。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培养目标与供给侧需求对接不紧,培养机制兼顾高校、乡村学校、普通民众和民族师范生等多方需求的难度较大。调研结果显示,94.3%的培养高校认为师范生学费太低,56.1%的培养高校认为各级财政支付培养高校办学经费不及时。相关政府部门、培养高校、乡村学校划分责、权、利的标准有待明晰,政府部门在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培养中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有待加强,帮助对接区域解决发展问题的能力有待增强,服务地方经济和教育事业发展的水平有待提高。如,普通群众中对师范生招、考、录等相关政策不太了解的占比62%;乡村教师学历层次低,专业结构不合理,信息化教学条件严重不足,音体美、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占比仅3.5%。另外,民族师范生专业情意不深,“留得住”意愿度不高,更无心“教得好”。另外,79.7%的民族师范生不了解职后工作环境,不愿意去中西部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任教的占比42.1%。

培养内容对接教育教学岗位有偏差。此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培养高校课程设置中与民族文化相关的课程占比25%,民族师范生对国家通用语言的理解有困难的占比42.5%,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时存在语言文化障碍的占43.02%,开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完全符合”的占比22.55%。根据调查结果,培养高校开设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融合的相关课程较少,民族师范生对国家通用语言的文化适应能力较弱,支撑信息文化与传统文化转型和升级的国家通用语言水平偏低,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难度较大。

培训模式针对性不足。在调研中,针对“民族地区乡村教师最喜欢的培训方式”主题,受访者中选择“置换培训”占比40.7%,“案例分析、课堂教学观摩与实践”占比74.7%,“民族特色教育教学活动”占比53.2%,这表明乡村教师培训形式一刀切,针对性不足。针对“民族地区乡村教师最需要的培训内容”主题,受访者中选择“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法和课件制作”的占比77.15%,选择“多元文化融合教育”的占比35.23%,选择“个性特色化培训”的占比53.6%。通过访谈和分析发现,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培训内容不接地气,时代感、数字化不强,理论灌输、经验介绍多,特色课程、个性化学习少,培非所用、培难所用的现象较明显。

培训平台资源不健全,难以支撑持续成长。在调研中,63.5%的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参加职后培训意愿度强烈,44.64%的民族地区乡村教师认为培训平台不完善,55.6%的乡村教师认为培训资源零散、不系统,65.6%的乡村教师不会有意识地规划和丰富个人数字化教育资源。关于“期望加强哪些方面的支持以培养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主题,受访者中选择“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占比69.69%。究其原因,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培养的社会基础与现实条件仍然比较薄弱,乡村学校硬件环境有所改善但整体水平仍偏低,各级培训平台和资源体系较为零散,乡村教师有意识地规划和应用个人数字化教育资源库的意愿不强,个性化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能力偏低,促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和转化期待较高。乡村教师职后培训评价机制难以检验培训效果。

完善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培养机制

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培养机制不仅需要先进的教育理念支持,需要符合数字化时代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基本特征,还要立足民族地区社会现实,对接不同区域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做好区内外培养目标的衔接,突出办学育人的针对性,强调适应性,从而不断满足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现实需要,让教育真正为乡村振兴全面赋能。

主动适应多方发展诉求,实现培养目标一体化。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培养机制都必须积极配合和主动适应多方发展诉求。当今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培养模式主要有三种:全科型模式、分科型模式和分向综合型模式,在分向综合培养模式的统领下,全科型模式、分科型模式相互兼顾、取长补短,实现培养目标一体化。

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培养要主动建立适应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师教育专业培养体系。对小学教育专业群、学前教育专业群进行扩容升级,健全覆盖0—12岁儿童成长与发展的专业群人才培养体系。根据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教师要求本科学历的发展趋势,培养高校努力开展优势教师教育专业本科试点工作,做强其他教师教育专科专业,逐步形成小学教育、学前教育、本科办学和其他民族师范教育专业专科办学的立体化办学格局。

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培养要精准对接民族地区信息化发展诉求。紧扣信息化发展脉搏和人才需求,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