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指导师,挺高大上的一名字,最近却因为教育部的一纸禁令上了热搜。
教育部发文明确禁止以家庭教育指导师名义招用为培训机构教学人员,那么,家庭教育指导师的路是如何走歪的呢?
从职业分类来看,所谓家庭教育指导师尚未堂而皇之地成为一个法规界定的职业。
而其在社会层面的出现,一则是国家对于家庭教育的提倡,二则是双减背景下培训机构人员的转移。
在双减的大趋势下,国家提出了要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的指导意见。
而家庭教育实际上是教育的一个薄弱点,虽然一直讲家风,但实际上家庭教育是有着很大缺失的。
因为在当今社会,家庭中的父母大多属于一种双职工的状态,孩子要么属于留守儿童,要么也只是早晚相处一段时间。
缺乏必要的陪伴是一种常态且不论,某些陪伴也大量被作业时间冲抵。
加之其它诸多原因,家长与孩子关系紧张是家庭常态,所以家庭教育指导师在这个情况下应运而生了。
但是,这种产生虽然可以说是社会需求导致的,却算不上什么“刚需”,毕竟在教育孩子这件事儿上,就算是老师,做父母的也不服气。
同时,家庭教育指导师名字虽然高大上,从业人员却大部分是双减之下培训机构转岗出来的教学培训人员。
说难听一些,这家庭教育指导师的概念也罢内涵也罢,就是一个“双减”擦边球。
只不过顶着“家庭教育”的“羊头”,卖“校外培训辅导”的“狗肉”而已。
所以,教育部的禁令,就是针对这种异化现象的。
当然,家庭教育指导的客观社会需求,确实是存在的。
因为一部分家长对家庭教育或是介入过深或是用力过猛,又或者撒手闭眼任由之的也大有人在。
但是,家庭教育指导师的服务对象是家长,却又难以避免需要孩子参与,从而为那些寻觅校外辅导的人员提供了规避双减法规的余地。
诚然,家庭教育这种场景之中,孩子的参与也是相对必然的,比如说有一些示范模型与引导。
但是打着“家庭教育”的幌子,最终却走向了高额收费,走向了从家长兜里掏钱之路,却是校外培训机构的一种必然。
因为此类机构从来考量的都不是教育,而是获利——近日冲上热搜的猿辅导推出的高达近三十万的月子套餐,可为佐证。
既然不是以满足需求为目的,而是以盈利为目的,追求盈利的最大化,那么,家庭教育指导师最终沦为骗局或者换汤不换药的学科辅导培训,就是必然的了。
而教育部注意到这一点,是为了防止双减取得的成果在这种情况下被摧毁。
所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做教育的人,更需要一颗初心,在教育身上薅羊毛乃至吸血是不道德的,也不被法律法规所允许。
那么,家庭教育这个问题究竟应该如何解决呢?
在东哥看来,还是要落脚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教育对象一致,场景不同,教育者不同,教育内容和方式有相当一部分是相互覆盖的。
所以,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班主任乃至科任老师,应该对于家庭教育有着自然而然的发言权。
而学校也应出面,充分利用类似于家委会的机构,对家庭教育负起责任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