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盆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家庭教育指导师增强孩子时间感,争做时 [复制链接]

1#

不论古今,人们都懂得时间宝贵,写下了无数提醒世人珍惜时光的警句。作为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更是深知未来的世界就是时间的战场。但是成为父母以后,我们在“战场”上总能遇到“熊孩子”:起床要喊半小时,洗澡能磨蹭一小时,作业能捱两小时一字不动,“熊孩子”的能量超乎想象,随时能把父母打击崩溃。那么,面对“熊孩子”的拖拉行为,家长该怎么办?

一、就事论事,不贴标签

小学生,尤其是小学低年段的学生,学习才刚开始,不良的习惯还是比较少,因此面对孩子的拖延,我们要从孩子所做的事件里找解决之道,避免给孩子贴上拖延标签。

二、训练培养,时间观念

战胜拖拉首先建立好时间观念。大多数孩子对于时间的知觉比较缺乏,对每段时间的长度也不敏感,甚至不清楚时间过了多久。孩子需要具备“时间感”,能知道在有限的时间里,自己可以做哪些事。锻炼时间观念,可以用沙漏、闹钟、计时器帮孩子增强时间观念,这叫外化时间法,也就是说把时间外化可见。

训练孩子对时间的把控,让孩子从起点到终点来感知时间的长度,在日常的亲子互动中,家长说的每一句话都要有时间的概念,也就是“嘴上挂时间”,还要让孩子感知时间的快慢。

三、划分责任,承担后果

由于中国的父母都怕孩子受苦受难,因此对孩子的事情都喜欢包办代替,从而导致孩子严重依赖父母。给孩子划分责任,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把事情做砸,自己要承担相应的责罚,孩子才能得到锻炼。

四、一起战胜作业拖拉

作业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困扰家长的往往也是孩子在作业上的拖拉。

1.培养孩子正确的作业观。我们要把作业与成绩、巩固知识点挂钩,要让孩子明白,做好作业是为自己有一个好的成就。最好是从一年级开始,这个时候的孩子对作业还没有负面情绪,是训练良好作业习惯的黄金期。

2.创造合适的作业环境。写作业,要有配套的环境,有专门写作业的书桌,特别要与孩子游戏区分开,不要让孩子把玩具带到书桌边。写作业的时间点,不应该有其他人使用作业书桌,让孩子有独立感,还要亮度达标,最好房间是昏暗的,台灯是明亮的,护眼灯要买好。桌上放的东西不要超过桌面的1/3。

3.对作业的难度做正确评估。作业难度也是孩子拖拉的原因之一。要预先评估作业难度,家长在鉴别作业是否有难度时候,一定要注意要分开来看,有的孩子,数学能学很好,语文未必学得好,有的孩子,语文学得好,数学未必学得好。

4.管理好情绪。在孩子做作业过程中,产生不良情绪时,要引导好孩子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如果在管理孩子做作业上家长产生了不良情绪,也及时处理好,让负面情绪不过夜。如果是打骂了孩子,一定要及时做好善后。

一、“熊孩子”拖拉的原因

1.主观意识抗拒。

2.任务太多或是太难。

3.身体、精神疲劳。

4.注意力不集中,有干扰。

5.有压力或陷入负面情绪。

二、面对“熊孩子”的拖拉,父母可以怎么做?

1.接纳理解孩子的拖拉,做好自我情绪管理。

2.与孩子沟通:平静温和的指出孩子存在拖拉的问题;询问孩子的看法和感受;共情,同时询问是否需要帮助。

3.训练“马上行动”超人:制定时间计划;即时鼓励;对于较难的任务,细化任务,降低难度;亲子沟通感受;长期坚持,形成习惯。

三、当孩子做不到时,父母怎么办?

1.给予孩子理解和原谅,给孩子犯错的机会。

2.与孩子沟通交流解决对策。

什么都要催,不催不会动,越催越火大,催孩子的日子真是让人精神崩溃呀!为什么我们已经火冒三丈了,孩子却还在拖拖拉拉磨磨蹭蹭?其实,对于学龄期的孩子来讲,拖拉是孩子“摆烂”的一种表现。拖拉往往伴随着自律性不够、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动力不强等情况。

做事拖拉的孩子,往往都有一个急性子的父母。一般情况下,学龄前(6岁之前)的孩子还没能很好地感知时间、做事动作也不够熟练,如果父母对孩子缺乏耐心,经常催促责备,势必给孩子造成较大的心理负担,打击孩子做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孩子慢,父母催,父母急,实在不行,父母就干脆包办代替。有父母托底,孩子认为自己拖拉也无妨,长期下来就形成了拖拉习惯。到了学龄期(6岁之后),学业压力越来越重,事情越来越繁杂,包办教育下的孩子却没有统筹安排时间、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不良的互动模式下,亲子冲突频发。

家有拖拉娃,父母尤其是“老母亲”时刻处在被逼疯的边缘,怎么办呢?

首先,了解成因,对症下药。孩子是天生慢性子还是能力不足?因为不感兴趣故意拖延时间?故意拖延以对抗父母?还是已经严重到了“拖延症”的地步?无论怎样,我们都要仔细分析判断原因,再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引导和教育。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成因也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其次,与孩子建立规则并温和而坚定地执行。拖拉的孩子自律性不够,需要外在的约束加持。我们要让孩子认识到守时、定时完成任务能给他带来掌控感、自尊感、价值感,也要在家规中约定奖惩措施。倘若孩子因拖拉给自己和家人造成困扰,建议合理地使用“自然后果教育法”。这一方法是由法国教育家卢梭所提出的。如果孩子犯了错,造成了不良后果,让他亲身体验并承担自已所犯错误造成的不良后果,从中接受教训。

最后,给予孩子主动权。要想一个孩子具有行动力,就必须让他有决定权,在处理各项事情的时候获得掌控感、成就感,从而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家长讲话时用“提问题”代替“一刀切”。用“你想怎么做”“你有什么想法呢”或者“你觉得呢”这样简单的问题,替代“你必须”“你应该”或者“你要听我的”。如此,孩子拥有了自主权和控制力,就会生发自我成长的内在动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