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盆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人的可教性教育的内涵 [复制链接]

1#
盖博士白癜风遮盖液 http://baidianfeng.39.net/a_zczz/140117/4328634.html

或许有的朋友以为可教性与可塑性概念没有什么区别,其实不然。可塑性是指人有变化发展的潜力,教育能使人改变和发展;而教育是具有方向和目标的活动,人有可教育性,是在可塑性概念基础上进一步说明,人有按照教育所期望的方向目标发生改变和发展的能力。那么,教育所期望的方向目标有什么特点?它是怎样对受教育者发生影响的呢?

如果就内涵来说,“教育”是带价值倾向性的词。前面在介绍我国教育思想传统时,谈到从古代起,我国教育就追求“善”。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也用“善”来解释教育:“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可见“教育”一词的本义在于“使作善”。教育所期望的方向目标的特点是“善”。

不过,教育内涵的“善”是变化发展的。不同时代的教育所追求的“善”,有不同的价值判断。在古代,无论中外,教育追求的“善”,主要是伦理学的“善良”道德。到近代社会后,教育不仅仅满足于使个人道德上“善良”,而且扩充为追求个人的“完善”,即以学生身心充分发展为价值取向。

从近代转变到现代以后,生产与各项事业的社会化进程,大大加速,人们认识到所谓“个性的完善发展”,依然不够“完善”;所以从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开始,进一步把“人的社会化”列入“完善”范畴,现代教育引导受教育者发展的方向,是追求社会化的“完善个性”。

可见,今日教育追求的“善”已不再限于道德的“善”,而有了多种含义,诸如善良、美好、完善、完满,都可包含在“善”的观念中。当然,在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同一国家中的不同阶级,关于“社会化”、“善”或“完善”的标准和内容是有很大区别的。

但任何时代,国家、阶级的社会现实中,都存在“善”与“恶”的相对状态和趋向,教育并不是青红皂白地适应和满足所有的社会要求,教育所代表的是该社会“善”的趋向,教育意向总是引导受教育者抵拒恶,而选择善,发展善。所以,“使人善”,使人“完善”,这是教育最基本的内涵。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