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盆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谣言的传播为什么1938年的火星人入侵 [复制链接]

1#

对“火星人入侵”噱头的辟谣新闻

年10月31日,在万圣节的前夜,美国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绘声绘色地播出了根据科幻小说《火星人入侵地球》改编的广播剧。作为万圣节庆祝活动的前奏,这个节目的本意其实是博君一乐,为美国人活跃一下节日氛围。但是事实证明,这个节目完全起到了相反的效果,很多人将“火星人入侵”当成了真实的新闻报道,非常接近新闻报道的广播剧,引发了东海岸的美国居民做出诸如逃离城市、向加拿大移民、对天开枪、藏进地下室等种种极端行为。最后,全美国估计有万人受到了这条谣言的影响,万人感受到了恐惧。

谣言的传播每天都在发生

在传播学史上,年的“火星人入侵”事件的传播过程与传播效果,充分地诠释了谣言的生成和流传机制,以及在特定条件下,什么样的人更容易受到谣言的影响。今天的我们仔细分析这一历史闹剧,也有助于我们在后真相时代抵制谣言的侵扰,更加高效地吸收并使用信息。

1.假戏真做的火星人入侵

赫伯特-乔治-威尔斯的经典科幻小说,说的就是火星人入侵

为了增加“报道”的真实性,深度研究过经典文学剧本的编剧奥森-威尔斯,将赫伯特-乔治-威尔斯的小说《世界大战》,以现场采访+现场报道的方式呈现出来。整个节目以对天文学家理查德-皮尔斯的采访开始,由威尔斯扮演的皮尔斯教授对着广播听众表示,他观测到了火星上的巨大喷发以及从火星到地球的陨石撞击;

然后新闻报道的话锋一转,转到了新英格兰的陨石坠落现场,最后由演员扮演的“记者”还绘声绘色地描绘了登陆的火星人的形象,以及人类的武器对它们毫发无损,而火星人却能轻易地通过战斗飞船发射死亡射线,将人类部队全歼;

接下来,“纽约市长”还通报市民们,建议从特点的道路向周边地区疏散;由演员扮演的美国内政部长还号召全国人民起来反抗火星人入侵,保卫家园,广播中不断出现美军的伤亡数量,和模仿政府反应的新闻通稿;

最后,演员们还故意在广播里询问“请问还有幸存者吗”,由于有现实地点、人名、机构名称以及有关数据的复合说明,以及颇有急迫感的现场报道,还有报道转场之间的打断,让很多人误认为这是真的新闻报道。

精心准备的新闻节目让人信以为真

总而言之,这期语音节目把一切都包装得天衣无缝,将二维的文本信息,巧妙转化成了能激发人类想象力的语音信息,仿佛火星人真的来入侵了。

炮制噱头的奥森-威尔斯

当然,在节目的最后半小时,威尔斯也告诉了大众,由于地球上的微生物和细菌入侵,火星人已经全军覆没了。但是在多数观众听到这则说明之前,已经开始惊慌失措。

当天晚上,借助收音机传播和人际传播,一共有万美国人受到了这些信息的波及,恐慌中的人们纷纷开始大逃亡,乃至持枪射击潜在的外星人目标;还有人甚至建议美国和加拿大政府及时组织反抗,反击火星人入侵;还有的人直接带着家人冲进教堂,祈求在世界末日获得上帝的宽恕;在火星人的所谓降落地点新英格兰,很多小城镇直接人走楼空,居民直接逃亡到美国中部乃至美国西海岸。结果在广播播出一到二天之后,才整个闹剧才告一段落。

2.谣言的生成机制

谣言如同蛇一般无孔不入

虽然这个故事在今天的人看来,简直难以置信,这个魔幻现实主义的故事在特定的时代环境中成为现实,其实能反应谣言的某些本质特征。谣言的本质是部分真实或者部分虚假的、未经权威确认的信息。谣言能够产生巨大作用的几个前提,是社会共同体的共同安危遭到了巨大的威胁、而且公共的传播机制在混乱中公信力大幅下降。在巨大的恐惧面前,由于大众接收信息和社会全景间的信息极度不对等,催生了大众对于真相的追求。

谣言非常依赖人际网进行快速传播

在这样的背景下,出于自保的根本需求,以及人本身的好奇心,人们会主动探寻关于巨大压力的信息,这才为谣言提供了巨大的市场。而作为社会动物,人类的社交属性又会加速信息的传播。相比于已经瘫痪的公共消息系统,在空前的压力之下,基于人际关系圈的传播对于单个人的影响力更大。

3.收音机:媒介对谣言的推波助澜

美国大萧条影响了人们生活的安全感

具体到故事发生的年,当时的历史环境对谣言的传播是在推波助澜。经过了美西战争和一战的洗礼,大众传媒在战后迎来了一个野蛮生长的发展期;而20世纪30年代,经济野蛮生长之后的经济萧条让人们从巅峰跌落到了失望的谷底。大量美国人经历了失业、破产和家破人亡的悲剧。对于许多人来说,过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不复存在,或者摇摇欲坠。虽然情况到年已经开始好转,但是许多人对可靠的经济保障表示怀疑。

无论是希特勒的纳粹动员,还是更早一点的罗斯福新政,用广播传达国家的各种政策,都体现了广播作为国家机器发声的强大影响力。而且随着二战脚步的临近,美国人已经习惯了从广播中听到德国在欧洲频繁而令人不安的活动,在广播的前一个月,美国人刚刚从广播里得知了希特勒的慕尼黑阴谋。

早期传媒的威力巨大

所以,经济上的不稳定情况,以及政局的动荡,加重了美国人的不安情绪,这样的大众心理,为谣言的大规模传播奠定了基础。

而且从历史角度看,每次媒介更新换代的时代,都会引发人们对于传统媒介和传统媒介承载信息的蔑视,与对新媒介的狂热推崇。具体到19-20世纪,这一狂热又伴随着对科学的迷信。在本次闹剧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收音机本身也是罪魁祸首之一。

广播的兴盛时代,它也有很强的影响力

这种在今天看来平淡无奇的传播工具,在当时属于类似于智能手机般的存在,只要10美元就可以购买一台,只要有电,就可以收听驳杂而眼花缭乱的信息。对于很多识字率并不高、没有书籍阅读习惯的城市工人而言,这种工具不仅是有声报纸,而且是唯一而且极好地娱乐工具;相比于报纸,这种媒介所需要的仅仅是空气和听力,而不需要视力,就可以用于在工作和下午茶时间、晚餐时间消遣,广播在传播上的特点,使它具备了强大渗透能力,这在当时的各种媒介中是无与伦比的。

麦克卢汉和他的著作

而且按照麦克-卢汉的理论,广播属于热媒介,这种媒介有着很强的表现力和延伸力。语言的丰富表现形式有利于充分地传递信息,所以面对这样的热媒介,人们更倾向于不动脑地被动接受信息,而不是主动思考、分析自己接收到了的信息。所以作为广播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听众可以是一群人,也可以是一个人,这在当时,对于部分青少年起到了社交隔离的效果。长时间的广播让很多人对于这种媒介传播的信息深信不疑,将唯一的信息来源作为金科玉律,乃至神父的布道。所以,相比于同时需要脑力、眼里和发声部位运作才能获得信息的收音机,其实是在让人越变越懒,在他们习惯了广播营造出来的媒介环境时,广播成了他们的中枢神经,他们也在变得越来越缺乏批判精神,所以广播的节奏就成了原始部落的鼓点,能起到令人意想不到的宣传效果。

4.什么样的人容易被谣言所影响?

如果深入事件后的采访结果和问卷情况来看,我们会发掘出很多有趣的细节,这些细节完美地呈现了末日降临时的众生百态,以及有哪些变量会助推谣言的传播。

社交场景会影响人们对信息的态度

具体的社交场景,会影响人们对谣言的反应。有的人是没有听旁白和节目预告,在播出一半时加入收听,结果乱了起来;有人即使想关闭收音机,但身在酒馆和咖啡厅里,听到了大众广播正在传播火星人入侵的惨剧,身不由己地被影响;最有意思的是,有的冷静的、而且有批判精神的人在看到乌合之众们起哄之后,起初不以为然;但为了验证信息的可信度而打开收音机,听到了节目里正在直播的“外星入侵惨剧”,但是错过了节目的开场白和说明预告,结果立马吓得面如死灰。在事后的抽样调查中,事实证明,在同等条件下、听到消息时独处的人,比和朋友在一起的人更能坚持自己的判断并保持镇定。

听众的预设立场会影响他们对于大众恐惧的反应

听众的预设立场会影响他们对于大众恐惧的反应。在事后回访中,受众们对于大众恐惧的原因的猜测也是五花八门:绝大部分恐惧者认为这是德国人登陆入侵,或者是某种神秘自然灾害的侵害,还有少数答案指向这是日本人的轨迹,乃至有极少数保守分子认为这是“对邪恶犹太人的开战信号”。

之后的一个抽样调查,也与以上的调查结果相吻合。科学家们选取了一组当晚受到惊吓的人作为A组,和一组得知消息后完全没有受到惊吓的人做为B组,通过焦点访谈的方式了解他们的恐惧原因。结果传播学者们发现,在回答“美国面对的潜在灾难时”,75%的A组人和50%的B组人,都提到了外敌入侵和革命,完全没有人提到火星人入侵。这其实体现了一点,那就是这是一群容易被暗示、容易轻信的一群人。一旦生活中出现了任何诱因,他们都会用任何暗示,用来验证自己的预设立场。

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有助于破除谣言

在学者们研究学历、人生经历和应对恐惧的关系时,总体上,大学毕业生比高中生和语法学校毕业生更能辨别谣言的真伪,很多大学生在第一时间就发现这很可能是科幻小说的情节,甚至辨认出了演员奥森-威尔斯的声音,可见学历越高,越具备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但是在教育层次相近的情况下,素来缺乏自信、长期服从于他人、没有稳定经济收入、素来迷信、经常去教堂、有过死里逃生的恐怖经历的人,在大众恐慌时,更容易受影响,并更容易将自己的情绪传导给他人。可见教育本身会影响到人们对于大灾变的反应,但是个人的人生经历、经济地位更能决定人们面对灾变的反应,导致了一部分人比其他人更加敏感。

意见领袖们对于“火星人入侵的消息”持怀疑态度

和那些易受干扰的人相比,各个社群的意见领袖、家族的族长或者教授、学者,对于这个消息的反应相对稳定,这些人在各自的意见环境中,都是拥有发言权的核心分子。因为这群人有多种信息渠道和更丰富的社会阅历,其中经济地位较高者,往往有更高的学历,接触过不同渠道的信息。他们在听到广播之后,立即通过辩证性思考,比如询问政府、询问可信度更高的报社来核实消息,最后反应过来这些广播不是事实,只是哥伦比亚广播的一家之言,所以反应非常镇定。而正是这群人成为了集体恐惧中抵御或者延迟谣言传播的支点。各种信息在被他们接受之后,需要经过他们的消化,才会流向他的受众。基于类似的发现,后来的传播学者在本次事件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两级传播的理论,并彻底提出了意见领袖的概念。

最后,由于缺乏了解数据口径的渠道,导致大众倾向于夸大某一事件的影响力,因此,在评估影响力时,人们倾向于相信较大的数据。根据普林斯顿大学研究人员抽取的样本估算,火星人入侵事件波及的人口多达万人,有万人声称自己受到了恐吓。这个数据看起来很大;但是实际上,只有2%的受影响者是在听火星人入侵的广播剧,多达98%的受影响者其实在干别的事情,并不知道恐慌的源头是什么。

不同的数据统计口径,也会导致人们对信息的错误理解

所以,基于不同的数据统计口径,媒体可以说火星人入侵事件的影响面很大:这条消息触达了多达万人;但是也可以说火星人入侵事件的影响力有限,因为只有2%的人通过广播,得知有“火星人入侵”,而多数人根本不知道事件的前因后果。但是媒体却可以同时采用两种方式,来描述事实。

美国南方经济相对落后

当然,学者们基于火星人入侵事件得出的研究结论不一定是准确的。因为“火星人入侵”是一个收音机节目,从事后的问卷回收来看,美国东海岸南部地区受到的恐慌冲击最大。相比于其他娱乐方式,收音机是相对廉价的娱乐产品,而这与美国南方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状况不无关系。所以在传播实验中,媒介的选择其实限定了样本人群,自然会影响实验的过程和结论,任何结论,都是需要加上前提和限制条件的。

5.如何抵制谣言的流散?

作为广播和电视时代的“爆文现象”,虽然在后人看来似乎不可思议,但是后真相从来都不是一个新现象,从烽火戏诸侯,到雅典广场上散布的政治流言,再到启蒙时代的酒馆,最后是现当代的新媒体软件,谣言总是能以各种方式跑赢真相,赶在真相之前到达人们的头脑中。如何清晰的辨别信息,如何识破谣言将是永恒的议题。

对于大众而言,最好的破谣方法就是辩证思考:具体来说,1.是在接收信息后,分析一下信息源的可信度,然后找一找其他信息源是否也提到了这件事;2.面对可信度不同的信息源提供的信息,选择可信度高的那个;3.如果一条信息只有单一的、不置信的信息来源,那么就不用太放在心上;4.由于人们都有从众心理。如果担心在人群中,自己的批判性会下降,那么不妨远离人群、独自一人分析信息源的可信度,再对信息作出理性的判断。

最后,让我们以苏格拉底的三重过滤法,来终结这个历史的谣言:如果一个人告诉我们的事情既不真实、又不美好,而且还对自己没有任何帮助,那么我们为什么要相信它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