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光明网」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7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今年秋季学期是中小学全面落实“双减”有关部署要求的第一个学期。“双减”落地后,教育生态发生了哪些变化?10月11日,《教育家》和中国教师报共同走进辽宁省,探访“双减”之下辽宁教育生态的变革。《教育家》副社长李功毅、总经理石海明、主编王湘蓉出席此次活动。
座谈会现场
作为试点城市之一,沈阳市围绕打造幸福教育这一目标,全面推进“双减”工作,并在作业管理、教育评价、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家校社共育等方面作出了许多有益探索。
在法库县实验小学和东湖三中,学校开展了山水画、小提琴、足球课等一系列课程与社团,以“音体美”特长发展体系丰富学生的在校生活,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生态。
东湖三中的绘画社团
在沈北新区,教育局局长计会波向记者介绍了“进出口评价体系”,沈北新区以学生在校期间的进步幅度来评价一所学校的办学成效,有效破除“唯成绩论”,为“双减”营造良好的教育评价导向。
作业负担方面,和平区沈阳铁路第五小学已经坚持38年不给学生留书面作业,而是以学习任务单为载体,以项目式学习来设计作业,打造“愉快教育”,让儿童成为儿童,让童年更像童年。
在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方面,和平区提出“用心、用情、用智、用力”,对于无法继续运营的培训机构,教育局通过建设“互助区”,帮助其将未完成的课时和服务移交给有资质继续运营的机构,以实现平稳转型。
“双减”之后,学生解放了的时间和精力如何安置,成为家长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