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好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www.znlvye.com/心灵教育是一种早期的世界观教育,缺乏心灵教育的教育是不完善的
国内外的许多孩子心理研究资料表明:孩子在孩子时期有很多心理需要,这些心理需要的满足,对孩子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父母要经常鼓励和赞扬孩子,对孩子提出的正当要求尽可能地接受并帮助解决,让孩子从内心感受到父母喜欢他,希望他能进步。如果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老是有失败的感受,他就会变得灰心丧气。
因此,父母一方面应注意不要向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以免超出孩子的能力限度而使他受挫,另一方面,在提要求时要考虑孩子的心理特点,使他能够在某一方面取得进步,并享受到由此带来的乐趣。孩子往往很喜欢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一起学习,在集体中得到快乐。如果长时间独处,孩子就会因为受到压抑而产生抑郁的情绪。
此时,父母应该设法为孩子创造与同伴共同学习和娱乐的机会。即使孩子因故不得不暂时离开集体(如生病住院、放假回老家等),父母也要设法让孩子了解到伙伴对他的思念,从而让他体会到集体的温暖。父母不要硬性规定孩子学什么、怎么学,玩什么、怎样玩,父母应明智地激发孩子开动脑筋去想去做,并让他在自我评价中增强责任感。孩旦有了进步,要及时做出肯定的评价和积极的鼓励。
有的孩子犯了过错或经历了几次失败后,就精神不振,父母此时如果再盲目指责,就更容易使孩子形成心理压抑的状态。因此,父母要心平气和地对待孩子的过失,让他知道每个人都会犯错误,只要改正了就当孩子对陌生的活动产生胆怯的心理而不愿参加时,父母的任务不是催逼他去做或吓唬他,而是有意识地引导他。当孩子不小心跌倒磕破膝盖时,父母千万不能大惊小怪地制造恐怖气氛,而是安慰他:不要紧张,血流出来还会在身体里长出来的。对于孩子害怕的事情,父母要加以解释,消除他的顾虑。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有这样的体验:亲朋好友帮助我们,我们不觉得奇怪,因为“他是我的亲戚”、“他是我的朋友”,理所当然他们会帮助我们。但是,如果一个陌生人向我们伸出援手,我们却会认为“这个人乐于助人”。
同样,在家庭生活中,孩子常常无视对方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因为“这是他该做的”,而不是因为“爱”和“关心”,一旦外人对自己做出类似行为,则会认为这是“关心”,是“爱的表示”。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区别呢?这就是由于社会心理学上所说的“过度理由效应”。每个人都力图使自己和别人的行为看起来合理,因而总是为行为寻找原因,一旦找到足够的原因,人们就很少再继续找下去,而且,在寻找原因时,总是先找那些显而易见的外在原因。因此,如果外部原因足以对行为做出解释时,人们一般就不再去寻找内部的原因了。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位老人在一个小乡村里休养,但附近却住着一些十分顽皮的孩子,他们天天互相追逐打闹,喧哗的吵闹声使老人无法好好休息,在屡禁不止的情况下,老人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把孩子们都叫到一起,告诉他们谁叫的声音越大,谁得到的报酬就越多,他每次都根据孩子们吵闹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奖励。到孩子们已经习惯于获取奖励的时候,老人开始逐渐减少所给的奖励,最后无论孩子们怎么吵,老人一分钱也不给。
结果,孩子们认为受到的待遇越来越不公正,认为“不给钱了谁还给你叫”,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声吵闹。行为如果只用外在理由来解释,那么,一旦外在理由不再存在,这种行为也将趋于终止,因此,如果我们希望某种行为得以保持,就不要给它足够的外部理由。
公司老板如果希望自己的职员努力工作,就不要给予职员太多的物质奖励,而要让职员认为他自己勤奋、上进,喜欢这份工作,喜欢这家公司。同样,希望孩子努力学习的父母,也不能用太多的金钱和奖品去奖励孩子的好成绩,而要让孩子觉得自己喜欢学习,学习是有趣的事。
现在,一般人似乎都清楚:孩子的成长发展和教育,应该是身心和谐的。教育,不仅仅只是“心智”的教育,“心灵教育”应与“心智教育”并重,缺乏“心灵教育”的教育起码是不完善的教育。
心灵教育的内容普遍存在于当今的这种教育活动中。例如,我国《幼儿园工作规章》中强调:要使孩子在德智体美劳几方面全面发展。德育、智育、美育与我们所讲的心灵教育就有相通之处;又如,前段时间,很受人们重视的真善美教育与心灵教育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再如近一段时间以来,人们非常关心的孩子个性教育与社会性教育,也是心灵教育所要探讨的内容。当然这些还不能等同于心灵教育。
要想真正了解心灵教育,我们首先必须清楚什么叫心灵。孩子的心灵就如同是一种最原始、最朦胧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不会因其原始和朦胧而显得内容单调恰恰相反,由于没有文化和传统的种种约束,它几乎包容万象、囊括一切;这种世界观不会因其朴素而缺乏深刻的内涵。
孩子心灵中的许多问题都是我们成人无法用三言两语就能回答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世界观更是一种生命的最初生长态势和人类文化碰撞的结果,这种结果会对孩子今后的成长产生巨大的影响。
因此,心灵教育也可以说是一种早期的世界观教育,这种教育是为了促进孩子更好地与周边环境共同生存、共同发展。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要想使沟通更加有效,一定要注意对孩子进行心灵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