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盆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总在关联中发现问题,在思辨中求 [复制链接]

1#
北京看白癜风效果最好专科医院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关联与思辨

——在关联中发现问题,在思辨中求得真知

主持人:余*绪

对谈嘉宾:彭正梅(华东师大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博导)

备课团队:汤飞平、王希明、熊德勇、周海燕、高立、杨慧敏

讲座时间:/3/6/14:00—15:30讲座地点:上海市虹口区横浜路35弄景云里13号暨讲座录播

(以下内容为讲座精华版,经参与老师亲自校订,完整版内容请观看讲座视频)

开场的话:

关于整本书阅读的三个共识前提

余*绪:各位老师,大家好。从年开始,高中新课标开始推进整本书阅读的理念。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专家和老师对整本书阅读的理解还存有一些分歧。在进入今天的备课之前,我们有必要达成一些共识,将这些共识作为共同的前提。我用三个“要”来概括这三个前提。

第一,“要推进”。“整本书阅读”已经进入课标和新教材,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更该考虑的是怎样落实。有些老师对整本书阅读还有存有疑虑,我觉得这种思考本身是非常宝贵的,但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还是应该在实践中体会和进一步理解整本书阅读的价值。

第二,“要教学”。其实,读经典都名著大家都是有共识的,有些专家担忧的,是害怕不合理的教学行为反而影响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这就是我所说的专家忧虑的价值。必须承认,不合理的教学引导确实会破坏学生读书的兴味。但是,像《朝花夕拾》这样厚重的书,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又读不大懂,这就是矛盾。理想的解决方案,既要引导学生读书,又要尊重和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归根到底还是“要教学”。教师靠什么来引导呢?当然要借助自己的专业技能,也就是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读书。一句话,教师应该用课程教学设计来介入学生的阅读。

第三,“要融通”。融通指的是整本书阅读与篇章阅读的关系。在我看来,它们的关系,第一个是互相补充,第二是互相依托,这样才能达到相得益彰的境界。这样,篇章教学的经验也就能自然地迁移到整本书阅读中去了。推进整本书阅读,并不是以牺牲篇章阅读为代价的。我们恰恰是为了建设一个合理的阅读生态,既有篇章阅读甚至碎片阅读,也有整本书阅读,这样,阅读教学才能发挥对学生的文化成长、精神成长的积极作用。

有了这样的共识前提,我们就没必要在一些基本的问题上纠缠不休了,就可以集中精力讨论《朝花夕拾》的具体教学问题。

今年是鲁迅先生诞辰周年,我们在景云书房做这个备课活动也是怀念鲁迅的一种方式。当然,作为一种教学活动,我们更要看到《朝花夕拾》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特殊性。《朝花夕拾》是我们初中教材安排的第一本名著阅读,也是“文集类”文本的代表。在整本书阅读中,有一类文本对老师来讲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像《水浒传》《三国演义》这样的书,它有连贯一致的情节与人物,说它是“整本书”,肯定没争议;但《朝花夕拾》这样的,还有《艾青诗选》《昆虫记》,算是整本书吗?它看起来就是一个文集。因此,“整本书阅读”中“整”还是需要一点界定的。我个人更倾向于认为“整”指的是文本本身内在的逻辑性和关联性。那么,《朝花夕拾》有没有这种内在的一致性与关联性呢?在接下来的备课中,我们将讨论这个问题。

策略概述:

基于思辨读写的整本书阅读教学

余*绪:进入《朝花夕拾》文本的方式有多种,但我一直尝试将批判性思维与整本书阅读教学结合起来,我称之为“基于思辨读写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今天我们就聚焦这个策略。

关于基于思辨读写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我用三句话来表达我的经验。

第一、选择最佳切入角度。切入《朝花夕拾》的角度有很多。一个对现代文化史感兴趣的人,他在《朝花夕拾》里,看到的可能就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化与思想环境,但显然,这种切入不仅离《朝花夕拾》的文本内核很远,而且也未必能够唤起学生的兴趣。切入角度其实也就是教学价值,这是需要我们仔细考量和权衡的事情。

第二、设置结构性专题。没有专题,就没法聚焦,无法有效地交流。

第三、开展思辨读写。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带着任务,进入情境,激发他思考的动力,提供必要的思考资源,有效的阅读,深度的思考。

策略一、选择最佳切入角度

王希明:要确定文本的切入角度,先要综合考察文本的价值,在此基础上才能够选择最佳切入点。我从认知、情感、理性、实践四个层面来分析《朝花夕拾》的阅读价值。

1.1认知层面

首先是认知层面的价值。《朝花夕拾》可以增进我们对于当时社会的认识。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说:诗比历史更真实。这里的诗就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可能会有虚构的成分,但它可能更加接近当时社会的原貌。举个例子来说,魏晋六朝在我们心目当中的形象并不是由编年大事表提供的,可能更多是由《世说新语》这样的文本提供的。这个角度来看,史书可能只是搭一个历史骨架,历史的血肉是靠文学来填充的。历史其实是文字填充的一个历史,我们在史书上也许可以学到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等历史大事件,但是辛亥革命具体是怎么样的呢?读《朝花夕拾》中的《范爱农》,我们就能了解革命前后的社会情况及人心变化,读了《药》之后,就会了解,革命竟然这样的一种情况。另外,我们还可以从《朝花夕拾》中获得关于世态人情的认识。现在的孩子们被父母和老师保护得比较好,很难接触到社会上一些负面的东西,是学生们可以从《朝花夕拾》中获取那些缺失的社会经验。如《朝花夕拾》中的衍太太,在鲁迅的父亲临死时,她一直怂恿鲁迅喊父亲的名字,鼓励小孩子吃冰,打旋,唆使鲁迅去偷母亲的首饰并散布谣言,总盼着邻家小孩干坏事。再比如范爱农的族人,范爱农过世后,朋友们想集一点钱作为他女儿学费的基金,结果一经提议,即有族人争这笔款的保管权,募资一事不了了之。从认识的价值来讲,这些事情都可以增加学生的社会经验。

1.2情感层面价值

现代文明的高速发展造成人的物化与情感缺失,而文学作品正好可以弥补人的情感的缺失。鲁迅生活在一个糟糕的年代,鲁迅的遭遇是一个比较悲惨的遭遇,但是我们从他的作品当中看到,鲁迅并没有变成佛系少年,他也没有变成丧系青年。他的血始终是热的,始终以一种积极姿态投入到人生当中。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我们会发现他写这些文章是为了寻求温暖的,可见温暖的情感对于孩子有多重要。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正是需要在他的人生当中增添温暖底色的时候,这样一种人间的温情可以为他整个一生提供安全感。《朝花夕拾》里面固然有一些负面的东西,但更多的还是非常温暖的东西。

认知层面、情感层面的落实,需要学生进行沉浸式的阅读。什么叫沉浸式的阅读呢?我把自己“代入”进去了,我就是鲁迅,我也跟鲁迅一起,我也跟猫结仇了,我也想去看五猖会,结果被父亲逼着背书。这就是文艺心理学当中提到的“内模仿”理论,我们会在心理层面模仿书中的一个人物,由此体会鲁迅的人生。人生是非常短暂和渺小的,苏轼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正是这个道理。那么,我们有没有办法过别人的人生,或者我们不只活这一辈子,有没有办法活在别的世界?有办法!那就是读书。每一本书都是一个世界的入口。你想想看,你可以跟鲁迅一起成长,你可以体会高尔基的童年,你也可以跟鲁宾逊一起来荒岛求生,你也可以跟孙悟空一起去保护唐僧去取经,也就意味着你可以活很多辈子,你可以体会各种各样不同的人生,这就是阅读的魅力所在。

1.3理性层面价值

沉浸式阅读有一个缺点,偏向于感情与感性,而缺乏思考与辨别,评论性阅读正好可以弥补这个缺陷。我们一方面要“读进去”,但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读出来”。首先,我们要看看鲁迅怎么样进行思考,一般来说,作者对于文本的处理方式就呈现出一种理性的态度,像《二十四孝图》,像黑白无常的事情,他花了那么多笔墨去刨根问底,到底黑无常、白无常的形象,我说的对不对?这本身就可以给学生一种启发。我们还可以对鲁迅的理性思考再做一种理性的思辨,鲁迅的思考有没有合理性?有没有不够完善的地方?如果放在今天的背景下看,这些思考又有什么意义?

1.4实践层面价值

阅读经典著作,归根结底话是要将这些理解作用于自己的人生,这就是文本的实践价值。文本所体现的思想价值是不是可以指导我们自己的人生,这些价值其实有一个核心——它们全部都围绕一个人的成长展开。认知、情感与思辨,这几个方面的价值,最终都要看是不是作用于他的人生实践了?所以《朝花夕拾》的最终的也是最核心的价值,恐怕就是对于学生成长的价值。

余*绪评点:

王老师的解析很有见地。读文学作品,确实需要一个沉浸的过程,跟作品人物、跟作家心心相印,息息相通,悲他所悲,爱他所爱。强烈的代入感是很美的阅读境界,但它并不是一个很高的境界。“很美”与“很高”是不一样的。即使你读得死去活来,也不一定能从中有所收益。为什么?因为没有理性的思考。即使是一个反面人物,我们也要寻求对他的体验,甚至要跟人物发生共鸣,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

比如,《五猖会》提到父亲非得让“我”看戏前来背书,搞得“我”很扫兴。如果用现代人的观念来理解,这不是一个好父亲,但我们如果进入当时的文化背景,这父亲也许才算是一个好父亲,他不这样做才不是一个好父亲。但设身处地的去体验他,并不意味着我不反思。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中,理解不等于谅解。《红楼梦》中王熙凤做的很多事情我都能理解,她在她的位置与处境下那样想那样做是很自然的,但这不意味着我认为她是对的。有的专家走到极端,读到最后认为凤姐身上没有任何缺点,甚至几件谋财害命的人,都被他说的很正常了。这就是缺乏自己的反思和独立判断能力。这非常可怕。这样读书不能给我们带来成长。

至于切入角度,除了考虑到文本自身的内容,还有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我们的教授对象。在中学教《朝花夕拾》跟大学是不一样的。中学生是一个身心正在发展的群体,他们的认知不稳定,更谈不上成熟和理性。因此,阅读要与他的成长密切关联。概括地说,切入角度的选择要考虑三点。

第一,要抓住文本的核心内容。《朝花夕拾》讲了很多内容,但核心是鲁迅的成长和反思。阅读价值首先来自于文本,你不能在文本之外搞一些东西,或者打擦边球,比方我刚才讲的拿《朝花夕拾》来研究上世纪20年代的文化生态,比如鲁迅跟陈西滢、胡适、徐志摩的矛盾,这不是文本表达的核心,自然也不是教学的重点。

第二,充分考虑我们学生的年龄段与认知实际。作为中小学老师,我们心中要有学生,要知道学生需要什么,这恰恰就是老师和一般研究专家的区别。

第三,文本的解读要体现人生关怀。读者若能在别人的身上看到自己的人生,或者在自己的人生中看到别人的人生,就容易引发他的兴趣。

综上所述,我们这次讨论,就选择“成长”作为“切入口”。

当然,“最佳”是相对而言的。若有老师发现其他合理的切入口,自然也是有价值的。

策略二、设计结构性专题

余*绪:整本书的内涵往往庞大而复杂,选择特定角度是非常必要的。有了这个角度,学生就可以在这个角度进行思考,把相对不重要的留着以后再读。读书是一辈子的事,不要指望一网打尽,毕其功于一役。角度的选择就是为了避免这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阅读,避免全盘占有式的囫囵吞枣。

有了角度,我们就可以设计专题了。围绕角度,围绕这个核心价值,我们呢设计一些专题,来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关键问题、困难问题、共性问题。

接下来我们邀请汤飞平老师,看看她是如何设计专题的。

汤飞平:余*绪老师讲过,关联能力是整本书阅读的基本能力。《朝花夕拾》是由独立成篇的一组散文构成的,看起来彼此关系松散,在文本间建立关联就非常重要。如何在文本的关联中发现专题呢?在《朝花夕拾》中,我们可以找到三个关联维度。首先是篇章的“序”,其次是重提的“事”,再次是留意讲述的“我”。

2.1发现篇章的序

我们先看一张图表:

除开小引和后记,这本书的10篇文章,有没有一个排列的次序?有没有内在的关联?首先,这些文章是按照创作时间的先后来排列的。其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作者从童年向少年过渡的篇目,接着就是《父亲的病》》《琐记》两篇有关少年经历的记叙,再接着是《藤野先生》和《范爱农》,这是鲁迅去日本求学的故事。读这本书,好像鲁迅先生在跟我们闲聊,谈得非常地随意和自由,但关联起来读,就能发现鲁迅是有连贯讲述的用意的。

比如第一篇《狗·猫·鼠》,他在结尾部分提到了自己饲养的隐鼠被长妈妈踩死了。第二篇他就接着讲长妈妈的故事,而且开篇就这么一句:“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这篇文章里讲到了长妈妈为自己买来了渴慕已久的《山海经》,之后,他就有了搜集绘图的书兴趣,所以第三篇就谈《二十四孝图》。

再来举个例子,看他少年和青年时期的几篇文章。《父亲的病》最后提到了一个场景,住在同一个门里的邻居,在父亲临死前催促我大声喊父亲,接下来的《琐记》开篇就用衍太太的故事,而且开头就这么写:“衍太太现在是早已做了祖母了”。《琐记》后半节谈到了他在在南京学洋务的经历,自己毕业后茫无把握,一无所能,这就成为他选择去日本的一个原因。接下来这篇《藤野先生》开头句就这么说:“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这个其实就是顺着他在南京的感受来的。通过这张表格,我们能发现鲁迅的写作是有计划的,有整体构思的。

2.2紧扣重提的事

我们再来扣着这10篇当中鲁迅重提的这些旧事,看看分布在零散篇章中的人和事,看看能否梳理出有关鲁迅成长的一些线索。我们再借助一个表格,把10篇文章里面提到的人和事关联起来。

不管从人物切入,还是从事件切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