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盆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浅谈教育的教学和育人 [复制链接]

1#
哪家医院看白癜风比较好 http://m.39.net/pf/a_4618897.html

教育”一词来源于孟子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拉丁语educare,是西方“教育”一词的来源,意思是“引出”。

初中时语文老师有次讲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当时只觉读起来特别酷,特意把这段话记在小本子上,多年后重读,乃觉斯言可贵。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深以为然,言传身教,教人作善,教育之本。

现状是社会根据接受教育程度选拔人才。人们通过接受教育掌握各类学科知识,并成为各类技能的专业人才,从而服务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各种岗位,最终实现个人财富的积累和社会地位的变迁。

当前的教育似乎过分重视智力培养,忽视了情感教育,现在的学生很聪明,但在聪明中难以获得道德和情感的东西,这一点从各类实用性学科便可窥一斑。

上周和朋友一起吃饭,饭间聊到现在学生的公共素养和个人善念的问题,发觉现在的学生在这方面是缺乏的。

朋友的姐姐日前乘车,一路上抱着小孩,车上的学生竟无一人让座,当然仅此一点不足以让人下结论。

我们于是聊到自己小时候受到的教育,老师们总会再三强调公共素质的养成,譬如给老弱妇幼让座,我做过最不可思议的是高中乘火车时把坐票让给一个老妇人,自己站了五个小时。

那时候的老师好像并不把自己完全地当做一个老师,更多的时候把自己置身于教师之外的社会人,他们会考虑如果遇到没有善念的学生,不论是否是他自己的学生,他当然是不悦的。

再如每年夏天收麦子的季节,老师们总会说如果你们放学看到有人拉着麦子上坡就要过去帮忙推车。他们那个时候也是众多收麦子的人里面的一个,他们满头大汗的看到自己的学生无动于衷就很生气,回来便教育我们,当然这可以说是老师们出于一些私心,但终归是可爱的私心,所以我们有时候会结伴去寺庙门口的大坡前守助人为乐的兔。

我想教育本是为了教人更好地感受生活,学会生活。现实中的教育倒更看中的是应试,而非受教育者自身的心性。当教育的一切结果都用题目来决定,当学生的好坏都以成绩来衡量时,未免有些本末倒置。

如某位语文老师所说,他没办法跟学生解释,某些句子是病句的原因是因为读起来就很奇怪,直觉判断。没办法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里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情感,这是不能用白话文解构出来的。阅读理解的标准答案,连他自己都会看不懂。我从小就很喜欢语文课,虽然语文成绩一直不佳,心里依然是热爱这门学科的,朗朗上口的诗词和拗口的文言文同时令我着迷。依稀记得中学时用文言文写过一篇作文好像是被老师表扬并朗读了,由此种更加喜欢文言文。

我一直不是很明白,为什么班里语文好的往往不是那些读过很多书,思想见地很丰富的同学,而是那些每天看作文素材,背套路作文,刷题的学生。但我不嫉妒他们,我觉得他们刷题确实很辛苦,我也不懊恼自己成绩差,因为没有如此付出,可这并不影响我喜欢这门学科。

及至后来,一直为大学没有语文课而感到可惜,语文课对我来说十分有趣,偶尔睡觉还会梦到小时候背诗词,真是愉快极了。

语文如每个人心间的白月光,仿佛处在云端,可远观不可亵玩。幼年时,语文对于我们就是可以在大人面前高声吟诵时的自豪。渐渐长大,入了学校,它成为一门科目之后,反到失却了那种审美的崇高,内心潜藏的意识告诉我们学不学无所谓,反正都能及格。我至今仍然还记得小学课本上的二十四节气歌,有一日默写出来,不禁感叹幼时语文对我的影响。

如今作为毕业多年的学生,每每都想再上一节语文课,吟唐诗,读宋词,哼上几句之乎者也,听语文老师谈笑风生,讲她心目中的男神苏东坡,讲她喜欢的《堂吉诃德》。

有时候真想念听过的那些课,老师们肚里有墨水,也写的一手好字,开口就是妙趣横生,下笔也令人赏心悦目。他们看重考试成绩也努力培养学生兴趣,没能做到最好,至少为年少的学子打开了一扇窗。

我有时会在喝酒时顺口背几句李白的《将进酒》,会在工作不顺时感慨“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也会在莫名惆怅时提醒自己不要“为赋新词强说愁”。虽然当时背的很煎熬,到底像老师说的一样终生受用,尽管还是不能完全解释这些诗词,但能感受到其中的情怀,这样的情怀让我多了一个感悟生活的维度。

对比古典时代的教育和现代人的教育有一个本质的区分。古典教育旨并不在知识的传授,更多的是对人格的教化,既没有学科的划分,也没有标准化的考核。

但作为教育制度下被生产出的一枚螺丝钉,我回忆自己高考填报志愿时只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