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getheworldstartingfromtheclassroom.
改变世界,从改变课堂开始。
——JamesWaldron
近期,上海诺美学校剑桥中心校长JamesWaldron受邀参加了教育媒体“外滩教育”的专访。James作为一位在国际教育深耕多年的教育者,同时,又是中西文化融合的集大成者,他将会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出发,谈谈疫情之下对国际化教育的看法。
JamesWaldron剑桥中心校长
教育领导学硕士
英国国家校长专业资格证
年开始在亚洲的国际学校担任高级领导
前伊顿国际学校校长
长达14年上海协和教育集团职业发展,先后在协和虹桥、协和集团、协和古北、协和浦东、协和无锡、协和教科担任副校长
协和第一所在上海外(协和无锡)校区的创办人,因此荣获学校发展贡献奖
在K12教学,剑桥课程、IB课程都有相当丰富的经验,对于中西融合全面教育、学校管理有着独到的见解,并多次发表论文和行业重要峰会演讲
*以下为专访全文
还要不要出国留学?”
这几乎成了,横亘在年整个上半年的国际教育之问。
国际局势的不乐观,让越来越多的留学家庭开始犹豫出国留学的计划,甚至,还要不要读国际学校?
其实,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角度去思考。
往大里说,我们的世界进入“去全球化”时代了吗?
落到每一个留学家庭,则可以聚焦在更内核的问题,我们究竟为什么要接受国际教育?
对于后者,上海诺美学校剑桥中心校长JamesWaldron的答案是:国际化的视野和思维仍然重要,而且,像现在这种世界面临危机的时候,尤其重要。
“如果你想用全球思维来解决全球问题,你就需要有国际化的视野,国际化的思维,这才是关键。”James说道。
上海诺美学校剑桥中心校长:JamesWaldron
01
疫情下的反思,
我们为什么接受国际教育?
最近,谷歌、Alphabet首席执行官桑达尔·皮查伊(SundarPichai),在面向即将走出校园的大学生发表的毕业演讲中提到,人类历史上曾遇到过各种各样的灾难时刻,但总有人接受了挑战,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年前,届的学生在一场全球流行病进入尾声的时候毕业。50年前,届的学生在越战期间毕业。将近20年前,届的学生刚刚毕业几个月,就发生了事件。人类的历史告诉我们,完全有理由在危机中心怀希望。”
谷歌CEO:桑达尔·皮查伊
这与来自英国的James观点是一致的。在James看来,危机,是挑战,更是机遇。
从时代趋势上看,这位在中国生活了近20年的英国绅士说,“我想,这仅仅是全球发展的暂时放缓,而它还是会通过和世界其他国家的沟通、联合,持续全球化地继续发展下去。”
聚焦到每个学生的发展,James同样鼓励大家积极应对挑战。
“最近一年里,全球性的问题尤其突出,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应该低头躲起来。因为,那些无论如何都不退缩的人,会比退缩的人有更多的机会,因为他们会有国际化的心态、国际化的视野和国际化的思维,来解决这些问题。”
我想,这样的困惑背后,可能有个概念需要厘清。国际教育并不等同于“国外的教育”,更不意味着“英美教育”。对于中国学生来说,通常可以更直观地理解为“中西融合“的教育。
上海诺美学校剑桥中心校长:JamesWaldron
或许是因为来自同样重视学术的英国,James对中国教育传统的都表现出了极大的认可和尊重。
首先,中国文化观念中崇尚努力的“成长型思维”深深打动了他。
“西方国家普遍的思维方式是,一个人拥有的技能往往是不可改变的。这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维,但这是不对的。”
James说,“很多西方国家最近这些年才开始慢慢接受勤奋的价值观,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可以改变你的生活,而这些在中国已经是几千年的传统。”
在中国生活了十多年,James还给自己起了个中文名“吴道仁”。他还娶了一位中国太太,一个儿子一个女儿便从小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与影响。
传统中式教育里饱受争议的“死记硬背”的这套功夫,在James眼里也大有用处。
“我在学习如何成为一名教师时,有人告诉我这是不好的。但后来我在实践中发现并非如此,这是一项核心技能,掌握了它,我们才能更好地谈论批判性思维等等。”James说。
再加上,James从年开始就在亚洲的国际学校担任高级领导,在上海协和教育集团供职长达14年之久。多年的积累也让他对中国教育发展的理解和思考而感到惊喜。
曾任FutureofEducation泰国国际教育会议主席
在过去的采访中,James曾讲到过“一带一路”对于长三角地区教育的影响。
在外滩君的对谈中,他又侃侃而谈,讲到近20年里中国本土学校发生的巨大变化,很多公立学校的探究式课堂都让他深受启发。
“我刚来上海的时候,国际学校和本地学校的确有很大的差异,但这么多年过去了,对于‘什么是好的教育’,观念上已经不存在分歧了。
没有哪个学校还会说他们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