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盆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促进传统文化教育,是当下很重要一环,学校 [复制链接]

1#

《中国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强调以实践活动引领全社会共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诵读、书写、演讲、写作和游学参观等方式营造氛围,使广大青少年亲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核心理念。

在情感上和心理上产生坚定的自我文化认同,在实践中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的精髓。

这一系列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政策文件

充分体现了对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效提升了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价值思想、文化力量、民族情感和物质遗产等方面的认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独具特色,历经五千年的风雨洗礼从未中断,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只有中华文化完整的保留下来,她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矿藏。中国要长久地在国际上站稳脚跟,获得更深层次的发展和持久的大国地位。

必须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磅礴力量,向世界各国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核心思想理念。这不仅对个人道德品性、智能情感、理想信念具有引导作用。

也对国家整体战略“文化强国”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以学校作为主阵地“文化与教育是息息相关的,没有了文化,教育也就不复存在;而失去了教育,文化也就无由传递、无由发展,甚至失去了意义。”教育是进行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

对自身文化的理解与传承是教育的责任和义务。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的传统文化使命应着力于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唤醒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在内心深处形成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提升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新一代青年学子对传统文化表现出一定的疏离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令人担忧。有位华人教授曾对杨淑子教授发出这样的疑问,“中国来美的留学生,ABC很好,XYZ也很好,懂得美元、英镑,就是不太了解长城、黄河。

不太了解文天祥、史可法,一点也不知道《四书》《老子》《资治通鉴》《史记》。请问,这种学生毕业后能很好地为中华民族服务吗?”这种感慨是国人的缺憾,教育的失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受到严峻挑战。

我们需要积极发挥学校教育的力量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采取多元的方式和途径激发师生的内在心理情感,树立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担负振兴中华民族文化的重任。学校承担着文化传承、文化交流与文化创新的重要职责。

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学校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师生的文化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学校场域中既体现在制度化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同时也体现在师生日常的生活世界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

进教材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根植学生的心灵血脉,成为滋养学生成长的文化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丰富了有关“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图景和理论认识,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是时代的呼唤、个人全面发展的需求。

学校应充分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将其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德育资源和具有现代价值意义的文化内容,让学生能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陶冶品格、涵养性情,汲取生命的力量。

我们要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培养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具有传统智慧、传统技艺和传统美德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不是要向学生灌输某些固有的死板的传统观念和纯粹的知识,也不是单纯的为了中华文化的传承,而是能真正地寓教于乐。

让学生以一种更开放的姿态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其他文化,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流价值观的熏陶下形成一种更加理性、更具包容性的思维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自身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在学校教育中诠释、运用和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坚持和发展基于本土的教育伦理观,这既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应有之意,也是教育回归原点和育人本质的重要途径。自我意识:坚定的文化自信与文化传承的愿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

这种精神早已化为中华儿女的血肉融在每个人的骨髓里。年国内新冠疫情初期,来自日本的防疫支援物资上赫然写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这让具有悠久诗词传统的华夏儿女尤为动容,也让我们再一次为两国之间深厚悠久。

密切相关的文化历史而感慨万千。为何这样两句简短的诗句能迅速走红?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我们对自身的文化应有足够的自信。文化自信从宏观上来说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的精神基础,从微观上表现为“个人”日用而不自觉的价值观。

文化自信是民族的自信,是真正意义上作为“人”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我们继承发展自身文化的必要前提。鲁迅曾向国人发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在面对国际交融的全球化大格局中,中华民族仍然面临这个问题。

对自己的文化是不是自信不仅关系着民族文化的发展走向,更关系着一个国家如何立足。我们说的文化自信不是盲目认为自己的文化就是最好的,而是对自身文化的优势与弱点有足够清醒的认识,能对自身文化进行持续的反省与创新,使其不断向前发展。

当下的社会是一个全球紧密联结的网络体系,我们不影响别人,就会被别人所影响;要想立足主流地位,就必须有策略地投入这个全球体系,只想独善其身变得越来越不可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与发展,需要在全球的框架中寻求定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根基和精神命脉,在多元文化交融与碰撞的新时代,我们更需要挖掘优中华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只有在详细了解本民族文化的历史特性、发展需求以及面临的基本问题的基础上。

从自身的民族历史和文化中凝聚中国精神、中国价值,积攒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中国力量,才能更好地向世界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中华民族的复兴不可能建立在文化荒漠上,自觉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文化精神和价值理念涵养自我精神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使命担当。教育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蕴含着深厚的育人价值,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向学生展现中华文化的精妙深邃及其历史特性。

发展需求,更在于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让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与培育中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能丰富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又能总结学校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经验。

为更多的学校提供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参照图式和有效路径。

采用田野考察的研究范式

辅之以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等相关领域的理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进行深描,从质的研究方法和文化解释学的视角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的深度。在研究过程中。

通过对师生日常教学生活的细致观察,力求全面、客观地认识学校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阐述学校实践教学中体现的以促进个体“成人”为核心的传统思想理念和教育现象,并对教育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进行阐释。

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研究过程借鉴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的理论和方法探究学校生活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丰富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视角与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教育事件,不仅关涉教学内容的编排。

教学形式的呈现,还关乎教师传统文化素养及其教学能力,同时涉及学校整体的文化面貌、生态环境和学校领导者的办学理念等。从已有的研究文献来看,当下的研究多是从某一单方面的角度进行研究,虽有一些学位论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整体作为研究对象。

但更多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