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三个根本之问,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人的社会活动,毕业生就是展现这种影响结果的具体形象。今天提出的“毕业生形象”这个概念,就是学校育人目标的一种清晰化、具体化、形象化的表述,是一种国家育人目标、国家情怀的学校表达,它体现着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行动自觉。
每所学校都应该对教育对象在完成三年教育、成为毕业生时的形象与样貌有合理的想象,对烙印于毕业生的“培养目标”达成状况有清晰的描述,对体现于毕业生的“人才规格”有形象的刻画。
国内国外许多名校选择用“毕业生形象”来表述育人目标,通常会选择几个关键概念描述学生特征,追求育人目标以具体化、形象化、可评鉴的语言形式呈现。张伯苓先生当年所订立的《南开镜箴》,他提出了学生的颜色宜合、宜静、宜庄和气象勿傲、勿暴勿殆,要求学生以外在的容止气象来体现内在的修养和气质。周恩来总理等等一批杰出的南开学子,用他们的谦和庄重、内敛勤勉的人格特征佐证了《南开镜箴》教化影响的深远,他们践行着、塑造着、也展现着南开的毕业生形象。这可以视为我国教育史上毕业生形象涵育的典范。
南开中学校园景色(网络图)
早年,江苏省扬州中学也用朱自清先生写的校歌里的几句话来描述它们的毕业生形象:人格健全、学术健全、自动自治、体育兼重。一代一代扬州中学的毕业生身上也展现着这样的一种形象。
年月,在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期间,我在委员通道上提出,“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生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一时成为全社会热议的教育话题,掀起对时代新人形象的广泛社会讨论。实际上,这四个者也并不是我的即兴回答,而是历经了20多年深入思考,在广泛地听取了师生、校友、家长和社会关系人、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经过系统地研究,反复地斟酌,不断地完善,才形成并发布的我校毕业生形象。
我们是从校史研究、国际比较和政策学习三个方面来研究毕业生形象的。
校史研究
首先想和大家谈一谈,我们对历史文化的梳理。我们系统地研究了学校的历史文化,了解在时代发展中毕业生形象的变迁过程。年,我校的前身私立匡村中学就确立了“养成健全人格、发展个人才能”的教育主旨,从道德、学业、才能、身体四个方面确立了训育标准,并以外显的行为动词的方式刻画了毕业生形象样貌特征。这是我们学校历史上首次对毕业生形象的刻画。它对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的表述形式,为我们现在提出来的4个者的内涵特质与表述形式勾画了一个初始的轮廓。
到了年,四大训育标准扩展为十大训育标准。它将“锻炼健康强健之体魄”放在首位,在道德的维度上确认了言行一致、志公廉洁、舍身为国、服从团队、谦恭温和五大目标。它从动脑与动手的角度提出了第七条“灵敏精密之头脑”,和第八条“增加生产之技能”。显然,是把年提出来的“充裕知识”提升到了“活跃智慧”的层面,也增加了第九、第十条“节俭耐苦之习惯”“活泼愉快之态度”。
十大训育标准前6条可归于身心与道德方面,后4条指向了智慧和情感的发展。所以我们最终把十大训育标准阐释、归纳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