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盆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昆虫记读书报告会的教学简述第十六周 [复制链接]

1#
最后一周,我用《昆虫记》读书报告会为本学期的语文课画了一个句号。我布置的任务是“介绍法布尔笔下的昆虫”,我给了各小组两周的时间进行准备,帮他们找图片,下视频,好一顿忙活。读书报告会我先进行了分享。当我第一次读到《荒石园》时,立刻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问学生,他们也有同感。有人说和鲁迅笔下的百草园很像,我将两处文字进行对比,让学生们找相似之处。

《昆虫记》:那儿是我所情有独钟的地方,是一块不算太大的地方,是我的Roceratinvofis,周围有围墙围着,与公路上的熙来攘往、喧闹沸扬相隔绝,虽说是偏僻荒芜的不毛之地,无人问津,又遭日头的曝晒,但却是刺茎菊科植物和膜翅目昆虫们所喜爱的地方。因无人问津,我便可以在那里不受过往行人的打扰,专心一意地对砂泥蜂和石泥蜂等去进行艰难的探索。这种探索难度极大,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完成。我无需在那里耗费时间,伤心劳神地跑来跑去,东寻西觅,无需慌急慌忙地赶来赶去,我只是安排好自己的周密计划,细心地设置下陷阱圈套,然后,每天不断地观察记录所获得的效果。是的,“钟情宝地”,那就是我的夙愿,我的梦想,那就是我一直苦苦追求但每每总难以实现的一个梦想。

据说,从前,那儿就长着一些葡萄。的确,为了种上几棵树,我就在地上挖来刨去,偶尔会挖到一些因时间太久而已部分地炭化了的实属珍稀的乔本植物的根茎来。

这就是我意欲从此永远与我的昆虫们亲密无间地生活的美丽迷人的伊甸园,或者,更确切地说,我一开始拥有这片园子时,它就是这么一座荒石园。我经过了四十年的艰苦努力,顽强奋斗,最终才获得了这块宝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

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1.荒石园是“钟情宝地”“美丽的伊甸园”,百草园是“乐园”,都说明它们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之高。

2.荒石园是一片“偏僻荒芜的不毛之地”“无人问津”,而百草园是“只有一些野草”的“荒园”,“人迹罕至”,它们的环境相似,遭遇相同。

3.都有“据说”“有人说”的传言,增强了文章的神秘感,并且两人都有过挖掘或刨土的行为。

4.他们都情不自禁地说出了别样的语言,法布尔用了拉丁语Roceratinvofis,意为“钟情宝地”;鲁迅用了德语Ade,意为“别了”,一个直接赞美,一个惋惜留恋,都能看出他们对于园子的情有独钟,这挚爱难以用熟悉的语言表达。

学生们对比完后,我说:法布尔和鲁迅两个年龄,两个国度,两种文化,能够超越时空,对“荒园”的介绍有如此多的相似之处,这背后相同的东西,就是童趣,就是快乐,今天让我们带着一颗探索未知,寻找童年的心走进法布尔眼中的昆虫乐园。各小组依次登台进行展示。开始的小组结合图片朗读原文,介绍某昆虫的各种习性。但是往后,有些小组就走偏了。他们用非常专业的昆虫学术语介绍昆虫,完全脱离或半脱离了《昆虫记》原文。我及时打住,强调我们这不是生物课,是语文课,一定要通过法布尔的描述让我们感受到昆虫之美,不能丢开文本去介绍。法布尔的笔下每种昆虫都是有生命的,他是在用人性去观照虫性,万不可堆砌学术用语,让人觉得好像是在解剖昆虫标本,头与四肢已经异处。太冷峻,没有温度和关怀,这与法布尔的思想背道而驰了。既然有小组已经用专业术语介绍圣甲虫了,那我只好随机应变。我说刚才那段介绍圣甲虫的文字同样也是运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这里就涉及到了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法布尔的语言多属于生动说明,而百科知识中的语言属于平实说明,两种风格各有优点,不过现阶段我们应该多阅读生动说明的文字,通俗易懂,一边收获知识,一边收获趣味。接下来的小组展示效果就好多了,我把文字投屏,他们结合图片一句一句讲解,遇到生动的描写还会分析分析。当然,我们不限于对某种昆虫的介绍,还可以进行拓展延伸。比如蝉,学生介绍了它的外貌,繁殖,生活习性,发声原理等知识,我在总结的时候,给他们推荐了之前中学课本选过的小思的散文《蝉》,让他们体会一下说明文语言和散文语言的不同。

课后反思:我在布置任务时,对呈现方式缺乏明确要求,学生们很容易走入歧途,将赏析文本变成生物介绍,让读书报告会缺少了“书”的味道。希望下学期的名著阅读可以做得更精致一些,更充实一些,切中要害,真正落实“教读—自读—群文阅读”的要求。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