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先生这句话,内涵深远,却又贴近我们的生活。教育的本质是启发,而非灌输。启发式的教育,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引导他们主动探索、独立思考;而灌输式的教育,则更像是一种填鸭式的方法,把知识硬生生地塞给学生,不管他们是否理解、是否愿意接受。
在我看来,这句话就像是照亮教育道路的一盏明灯。它告诉我们,教育不是简单地传递知识,而是要激发学生的潜能,引导他们主动地去追求真理,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
让我先来讲一个故事。这是一个发生在我身边的故事,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来说明启发式教育的力量。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小明的孩子。小明从小就对飞机感兴趣,他总是缠着父母带他去机场看飞机,每晚都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上的飞机模型。
小明的父母看到了他的兴趣,于是决定鼓励他深入了解飞机。他们给小明买来了有关飞机的书籍,带他去航空博物馆参观,还联系了飞行员朋友,让小明有机会亲自进入驾驶舱感受飞行。在这样的启发式教育下,小明的兴趣逐渐转化为热爱,他开始自己动手制作飞机模型,甚至立志成为一名飞行员。
这个故事让我深感启发式教育的力量。小明的父母没有强迫他去学习飞机知识,而是尊重并鼓励他的兴趣,让他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这种方式让小明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也让他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而反观我们现在社会上的教育,许多家长和老师还在采用灌输式的教育方法。他们认为,孩子就是要按时完成作业,就是要考上名校,就是要按照规定的路线走。这种方式看似是为了孩子好,但实际上,却可能压抑了孩子的天性,阻碍了他们的成长。
我想起了一个著名的实验: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做过一个“小白鼠迷宫”的实验。他在迷宫的一端放了一个美味的奶酪,然后在另一端设置了一个机关,只要小白鼠走到那里,就会被电击。刚开始,小白鼠们都在迷宫中乱撞,偶然发现了奶酪,但当它们接近电击区时,就会被吓得失魂落魄。后来,罗杰斯改变了实验方法,他不再把小白鼠放在迷宫的入口,而是放在电击区的对面。这次,小白鼠们不再害怕,它们勇敢地穿越迷宫,找到了奶酪。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当我们将目标放在眼前,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他们就会有动力去学习,去成长。而如果我们一味地灌输知识,不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他们就会像一开始的小白鼠一样,害怕困难,逃避现实。
教育的本质是启发,而非灌输。这句话不仅是对教育方法的反思,更是对我们如何看待孩子的思考。让我们尊重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潜能,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成为真正的自己。
在我国,近年来,教育部门也在不断推进教育改革,提倡启发式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强调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让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展现自己的特长。
当然,要做到启发式教育,不仅需要教育者的理念转变,更需要社会环境的营造。我们需要给孩子们更多的自由时间,让他们去探索、去实践;我们需要给孩子们更多的鼓励和支持,让他们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教育的本质是启发,而非灌输。让我们共同努力,用启发式教育照亮孩子们的人生之路,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有创新精神、有实践能力、有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为我国的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