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盆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年度风向奖博物科幻类得主刘洋火星孤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医院昆明哪家好 http://hunan.ifeng.com/a/20170705/5797804_0.shtml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章咪佳

《火星孤儿》是一部非常亮眼的科幻作品,它不仅把神奇的想象力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且将中国人最敏感的“人生大事”——高考,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科幻演绎。作者却并不仅仅满足于对现实的重构,还用坚实的科技逻辑,将视线投向广阔的宇宙星空,发扬光大了科幻黄金时代的正典。

刘洋,科幻作家,物理学博士。已发表各类科幻作品八十余万字,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完美末日》、《蜂巢》、《流光之翼》,长篇小说《火星孤儿》。

刘洋

刘洋在新作《火星孤儿》里,用更丰富的方法表达人类的困境,在一个意象不到的场景充分地印证、探讨,同时他提供了一种飞越现实的丰沛经验。

刘洋现在是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讲师。这份教职,某种程度上比较能够概括他现在的几重身份——

凝聚态物理学博士。刘洋目前主持的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课题叫做“发展实空间格林函数方法对铁基超导中电子向列相的研究”。

科幻作家。他发表过数部小说,《火星孤儿》更是接连获得首届引力奖和黄金时代奖、第十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银奖。其中引力奖由读者投票选出,黄金时代奖由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韩松和未来事务管理局共同确定。不久前,《火星孤儿》又获得了旨在挑选最适合影视改编的小说的首届中国科幻电影“原石奖”。

如果教材上的知识全是编的,年的世界会怎么样

独木桥,冲锋舟,高效,成功的彼岸。这些词,依然是对应教育的,时间是在年。

惊悚。

刚好是今年的高考月,我开始读刘洋的《火星孤儿》,已经过去近20年的记忆,立刻突破意识系统里所有的屏障,插队到主控台第一排站好:

这次,高考“奇装异服”——比如,小说中近腾中学的高中生,全员佩戴项圈,生活、学习受到电子化监控,成绩不达标,项圈会执行药物、电击等惩罚……

“我习惯从人们熟悉的场景写起,可以让读者快速进入故事之中,引起共鸣。”刘洋从高考这个集体记忆,先戳到每个人的神经。

可就在你以为掌控局面的时候,陌生和奇诡,在熟知的情境里突然发生。刘洋通过故事的推进,将悬疑感迅速渲染开来。你很难猜到真相,悬念会一直维持到最后。

这是一场错乱的高考。

刘洋说,《火星孤儿》的核心设定,来自一个简单的想法:如果教材上的知识全是可以编造的,世界会怎么样?

似乎不会怎么样。

小说首先从“顺从的危险”这个切口开始探讨。

“对于书中的大部分学生而言,课本所教的内容,只关乎成绩。”

刘洋对这个问题,有两个维度的生活经验和思考——他自己读高中的时候,成绩非常好。“但是我也很难从(应试为主的)整体氛围中跳脱出来。”

《火星孤儿》中几个少年主角,各不相同:

古河——从小看科幻小说,一切中规中矩。

文仔——天才少年,对知识有本质的认识。

阿木——机械应试,大脑发展成一台考试机器。

当学校开始教完全错误的教材内容后:

古河抗争过,考试时写了常识的答案,但在受到惩罚后,乖乖改写谬论。

阿木依然需要数据化应试,但是新教材的数据和老系统不兼容,他的大脑数据库一度崩溃。

文仔明确知道是教材出了问题。震惊之余,他要想办法“逃离”。

我在精神上是文仔,行动上是阿木

刘洋说《火星孤儿》中每个人物都有他自己的影子。

很意外,他说他首先是阿木,“这是我当年的生活写照,每天做题。”

“我在精神上是文仔,行动上是阿木。”好在刘洋像古河一样,从小喜欢科幻小说,想象力得以安全保存。

而刘洋能够深入挖掘这个问题的另一个优势是,他从北师大物理系本科毕业后,曾经当过两年高中物理老师。

“所以小说里的老师李翊军,也是我。”

李翊军老师——曾经踌躇满志地走上讲台,准备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结果,高考重点,主课占据课表,考试、惩罚……让故事里的他感到自己实在过于渺小。

“我当中学物理老师的时候,会给学生讲科学史。我觉得这会对学生理解事物有帮助,他们在这个好奇的年纪也确实很有兴趣。”

但是高中教学是统一的,所有老师需要集体备课、教学,以保持一致的进度。在几次公开课后,年级组老师劝阻他:时间有限,要赶紧落实考纲。

而刘洋班上学生的考试成绩,印证了年级组的担忧。两年后,他辞去中学的教职,回到北师大继续念书。

设置了一个完全符合科学原理的硬科幻逻辑闭环

看起来好像是一个教育改革的故事?

别忘了,悬念会一直维持到最后。

“如果教材上的知识全是编造的,高考还能够正常进行”,这件事情在正常情况下不太可能实现。

“除非有一个全封闭的小环境。”什么样的环境?出人意料。

因为这个峰回路转的设置,另一段征程开始了。

这确实是一场高考,但是一场极为特殊的高考,一场意义重大的高考。

作为科幻作家,刘洋对宇宙社会学、星际文明交流这些老而又老的话题,做出了别开生面的演绎。

为什么教材会错乱?因为考官,在地球外。

外星文明陷入危机之中,它们对地球文明发起了一场宇宙考试。“外星人发现有智慧生物,但他们首先需要判断智慧的程度,是否是文明社会,而非原始社会。”刘洋说。

它们如何联系地球?

“火星孤儿”破题的要义也在这里——地球上大面积断电,并且发生火灾。

所有的“考题”,都呈现在突然降临于地球的无数黑色石碑上。教材里看起来完全错乱的知识,正是外星文明的科学知识体系——

比如,原子核外层的电子排列混乱,它们认为“氧气是一种惰性气体,无法燃烧,覆盖在物体表面具有灭火的功效”;还有大量物理公式的幂指数错误,比如,它们的万有引力定律也十分异常,所有的长程力都和距离的一次方成反比……

但是它们纯粹只是和人类认知不同的知识结构?这些现象怎么解释得通?

作为凝聚态物理学研究者,刘洋在这里设置了一个完全符合科学原理的硬科幻逻辑闭环,再提示一下,与他正在研究的超导体有关联。

刘洋最终把决定人类和外星文明命运的这场考验,搬回校园。近腾中学的学生古河,这个科幻少年,以一种很偶然的方式,打开了破解之道。

去阅读《火星孤儿》,开启个人化的探索旅程吧。如果你物理足够好,也许摸着现在的零星线索,再顺着作家在小说里不断埋藏的暗示,你会更早发现秘密。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