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医院在哪里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nxbdf/天津大学的前身是始建于年10月2日的北洋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开中国高等教育之先河。回望天津大学年的办学历史,中国第一台飞机发动机、第一张彩色胶片、第一辆电视转播车、第一台太阳能热水器等诸多创造都在这里诞生。如今的天津大学,在科研领域有更加出彩的成就。本期推送,和小编一起看看天津大学都有哪些成就吧!
1.牵头建设世界最大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
我国地震工程领域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由天津大学牵头在天津建设,也是迄今为止在天津建设的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总投资预计将超过15亿元人民币。该装置将建设在崭新的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内,总建筑面积7.7万平方米,建设周期为5年。据项目首席科学家、天津大学校长钟登华院士介绍,该设施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三大系统:地震工程模拟试验系统、高性能计算与智能仿真系统、试验配套与共享系统。
建成后,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将成为目前世界最大、功能最强的重大工程抗震模拟研究设施,这对于保障土木、水利、海洋、交通等重大工程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从减少地震灾害损失向减轻地震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升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
2.协助嫦娥系列登月和火星探测计划
从年1月3日着陆月球到1月11日和玉兔二号实现两器互拍,我国嫦娥四号探测器圆满完成此次登月任务。做为世界首个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的航天器,嫦娥四号此次着陆堪称是盲降。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崔玉红教授和王建山教授的空间力学团队在羽流与月壤相互作用、模拟月貌区、稳定性试验面,以及嫦娥着陆器姿态及稳定性分析和着陆面力学环境地面试验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陆续协助嫦娥三号及嫦娥四号顺利登月。大量成果也将应用在预计年底发射的嫦娥五号以及年前后实施的火星探测计划中。
3.师生校友助力港珠澳大桥建设
年10月24日,被誉为21世纪第八大奇迹的港珠澳大桥24日上午正式开通运营,多项新专利,7项世界之最,整体设计和关键技术全部自主研发……8年时间,港珠澳大桥圆了几代人的桥梁梦,让滴水不漏、年使用寿命的中国标准惊艳了全世界。从年12月开工建设至今,有多位天津大学的师生校友参与其中,贡献了天大智慧。
建筑工程学院王元战教授课题组承担了港珠澳大桥建设工程桥隧连接人工岛沉入式钢圆筒结构的稳定性及渗流分析工作,解决了波浪作用下软土强度弱化、沉入式大圆筒结构破坏过程模拟等科学技术问题,为完善人工岛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撑。
建筑工程学院肖忠副教授负责的波流联合作用下沉管浮运数值仿真计算科研项目,首次建立了安装船、沉管、缆绳和水体系统的1:1的三维精细有限元仿真模型,
建筑工程学院别社安教授团队对整个驳运系统进行了水动力性能计算、桥墩的拖航稳定性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桥墩在运输驳船上的加固稳定方案,保证了桥墩的安全运输。
不完全统计,参与港珠澳大桥设计和建设施工的天大人还有:王汝凯,年毕业于天津大学水利系河流动力学专业,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顾问;卢永昌,年毕业于天津大学,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设计总工程师;梁桁,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天津大学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专业,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人工岛工程设计负责人;陈良志,年硕士毕业于天津大学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专业,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预制厂工程项目经理;王婷婷,年博士毕业于天津大学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专业,作为主要成员进行插入式大直径钢圆筒设计与施工规范的编制工作;肖仕宝,年硕士毕业于天津大学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专业,他是第一批介入深插钢圆筒快速筑岛科研专题的工作人员,主要工作是在负责人指挥下执行具体项目方案;陈海锋,年硕士毕业于天津大学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专业,从年参与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历经五年先后参与了施工总营地码头工程、桂山沉管预制厂工程,东、西人工岛岛隧结合部减载结构和二次止水墙结构的结构设计;季则舟,现任中交一航院总工程师;李元音,曾任中交一航院副总工程师;王玉红,现任中交一航院副总工程师;刘海欣,张丽珍,年硕士毕业于天津大学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专业;彭志豪,年硕士毕业于天津大学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专业;马勇,年硕士毕业于天津大学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专业;......
4.海燕多次刷新中国纪录、创造世界纪录
年11月下旬,海燕-L长航程水下滑翔机(编号CHC03)在南海北部安全回收,顺利完成项目中期海上试验考核,无故障运行天,最大工作深度米,连续剖面数达个,续航里程.6公里,再次刷新此前由自己保持的国产水下滑翔机连续工作时间最长和续航里程最远等纪录。
年海燕-X万米级水下滑翔机也在马里亚纳海沟附近海域通过测试并安全回收,最大下潜深度至米,创造了水下滑翔机下潜深度的世界纪录,并入选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
5.浮星为天津大学深海探索取得突破性进展
大洋0米深海自持式剖面浮标浮星由天津大学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李醒飞教授牵头负责实施,获得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问海计划专项的支持。年7月28日在南海北部近0米水域投放,截至8月8日,已连续稳定运行26个剖面,最大下潜深度.3m,数据传输成功率达到99.9%。
浮星海试成功,标志着中国在0米深海自持式剖面浮标的实用化道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进一步验证了浮星在大洋0米深海的浮力驱动、耐压设计、采集通讯等关键技术的可行性和设备的可靠性,也极大推动了中国在0米深海自持式剖面浮标的实用化进程。
6.打造全球首张超级世界地图
天津大学表层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副教授张永根成功绘制出全球首张精确到一公里的具有物理背景的土壤水力参数超级世界地图。这张超级地图有望成为土壤水力参数研究的革命性工具,相关成果已在地学权威期刊《水资源研究》发表。
张永根利用机器学习和随机抽样等方法建立了全新的土壤转换函数模型,并利用从世界各地采集点获得的5万个土壤样品,提取出近12万个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基于Soilgrids,从而构建了全球第一张基于物理背景的土壤水力超级世界地图。使用这张超级地图,科学家可以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得到全球任意1km网格范围内表层土壤的残余含水量、饱和含水量、压力水头中位值、压力水头的方差、饱和渗透系数、田间持水量、植物凋萎系数、植物可利用水分等参数,极大降低了土壤水力研究及污染治理的成本。
7.参与建造全球首例单层大跨度网壳穹顶钢结构工程
年1月,由天津大学教授,天津市钢结构协会会长陈志华主持参与完成的大跨度双螺旋单层网壳结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成果(以于家堡高铁站屋盖钢结构项目为依托)荣获年度中国钢结构协会科学技术特等奖。
于家堡高铁站是全球首例单层大跨度网壳穹顶钢结构工程,地面站房采用贝壳建筑设计方案,其灵感来源于鹦鹉螺和向日葵的螺旋线,目前已成为滨海新区的地标建筑。而于家堡站房则是目前世界最大最深的全地下高铁站房,也是全球首例单层大跨度网壳穹顶钢结构工程。
8.打造国产大飞机C的呼吸系统
年5月5日,中国首款按照最新国际适航标准研制的干线民用飞机C进行了首飞。它新型的空气分配系统让C座舱内空气新鲜度提高了20%,乘客的热舒适满意度从70%左右提升至近90%。这套座舱环境控制系统,即飞机的呼吸系统,包括空气分配设计方案的数值仿真和优化设计,由天津大学陈清焰研究团队完成。
在大飞机的研发过程中,天津大学的任务,就是在大飞机的总体设计方案成型后,对座舱环境控制系统中最关键的空气分配进行数值仿真和优化设计,用科学的分析来确保方案的落地,让乘客无论坐在哪个位置上,都能呼吸到干净的空气,且体感热舒适指标适宜。C的亮点之一,就是运用了新型空气分配系统,让空气更加干净、新鲜、均匀。出风口采用了最新的设计,从机舱顶部和行李架侧面同时送风,不但加快了空气流动,还减少了乘客冷热不均的不适感。
悠长称历史,建设为同胞。不从纸上逞空谈,要实地把中华改造。天津大学将继续秉承兴学强国的使命、实事求是的校训、严谨治学的校风、爱国奉献的传统和矢志创新的追求,为中国的科技发展贡献天大力量!
素材来源:天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