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一个朋友在我们几个人的小群里发了一个链接,点进去一看才发现,原来是一对母女在吵架。
说是吵架其实更恰当的说法是母亲单方面的教育,孩子只是在被迫承认错误,在视频中,孩子强忍愤怒坐在床上侧面背对着母亲,与妈妈对话:
妈妈:你为啥关门?
女儿:我想静一静,又怎样?
妈妈:你今天做的事情是错了还是对了?
女儿:错了,又怎样?
在长达几分钟的交谈中可以看出孩子很烦躁,很被动,她一直在反复强调,自己需要静一静,又怎样三个字是孩子每句话的结束语,可以想见孩子内心的烦躁不安和愤怒。
但是妈妈却不满意女儿的态度,一直在重复问女儿类似的问题,并且要求女儿写书面检讨。
看了这个视频之后,我们的小群里展开了讨论,大家第一反应都是觉得很搞笑,好像段子一样博人一笑。
也有人认为视频中的孩子很可怜,孩子的泪流满面和妈妈的面带微笑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看到这画面就会想起小时候自己的亲身经历,似乎在所有孩子的成长阶段都有这样一个困惑,父母为什么不懂我?
而家长内心也有一个困惑,为什么我的孩子脾气这么大,这么不乖?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想要好好管教孩子,让孩子能按照家长所期望的那样成长。但是孩子总是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你甚至都忘记了孩子第一次哭闹,第一次挥手打你是为了什么,因为每次的解决方式都是或哄或恐吓或训斥。
暴力的手段看似让事情平静下来,实则是埋下了隐患。
面对孩子三天两头的脾气大爆发,家长没有办法,就像是豆腐落了灰,打不得骂不得,你要是跟他讲道理那更是对牛弹琴。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孩子的火爆脾气呢?
一、孩子属于胆汁质气质有些爱发脾气的孩子可能属于胆汁质气质,从专业角度来说也就是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很强。
就好像我们平常说是不是打了鸡血了,但是啊,他这个保持的也很短暂,有可能一会玩笑一会哭闹。
这种气质类型的孩子,如果父母能够正确引导,让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那么孩子就会成为一个开朗,热情,积极向上的好孩子。
相反引导不当,孩子就会变得易怒易躁,脾气越来越大,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加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二、父母的错误示范
别说小孩子爱发脾气了,有些大人也爱发脾气。孩子所处的家庭环境很容易影响孩子的性格及情绪。
初中的时候寄住在一户人家,这家人脾气都很火爆,三天两头不是夫妻打架,就是父子打架,要不然就是混合打。
最严重的一次房东夫妻两个因为一桶垃圾谁去收拾打了一架,能用的工具都上手了。
子里住户叫了房东儿子回家劝架,结果儿子回家之后找了一把斧头,一斧子下去就把客厅的茶几劈成了两半。
架是劝住了,可代价也太大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许多行为都会言传身教,家庭关系的不和谐,父母吵架孩子都是看在眼里的。
徐先生前几天和妻子吵了一架,失手打了妻子一耳光,事情过去后也没人当回事。结果有一次妻子不小心碰到了女儿放在沙发上的玩偶时,女儿忽然也打了妻子一耳光,嘴里还说着:妈妈是坏人,坏人要打。
徐先生的妻子一下就蒙了,这才想起来,前几天的事,晚上丈夫回家两人商量之后。
当着女儿的面,徐先生给妻子道了歉承认了动手打人的错误,并且给女儿讲清楚了不能乱发脾气打人的道理。
夫妻两决定要给女儿树立好榜样,再不乱发脾气,用事实讲道理,事情这才了结。
三、长辈教育方法不恰当
1、中国有个词隔代亲。
在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里,父母唱黑脸,爷爷奶奶唱红脸。
爷爷奶奶对孙子的宠爱,那真是没有底线,凡事从孙子的喜好出发,哪怕有一天孩子把捅个窟窿,爷爷奶奶也是叫好的那个,说不定还要夸一句:我大孙子真厉害,真有本事。
而父母夹在中间很难教育引导孩子,只要孩子一发脾气,基本就是全家一起哄一起安慰,孩子就成了家里的小皇帝。
2、有隔代亲,那就有棍棒教育。
这种家庭一般认为没有什么事情是一顿打解决不了的,一顿不行就两顿,直到把你打到服气为止。
孩子越反抗家长越起劲,这种行为从心灵和身体上伤害了孩子,还容易使孩子早早的出现逆反心理,或者是变得自卑。
3、碎碎念式教育。
这种教育方式一般是妈妈们的绝招,温柔客气的碎碎念让孩子被迫糊里糊涂的承认错误。
就如同文章一开始的那位妈妈一样,不停的重复问题,给孩子进行碎碎念式教育,其实这种方法不长久,效果也很一般,很容易使孩子烦躁不安,脾气更加火爆。
人都会有喜怒哀乐,孩子发脾气的过程其实也是他大脑发育的过程,这个时候家长能不能正确引导教育,所用的方法是很关键的。
一、面对孩子家长要有耐心。
孩子对陌生的事物充满着好奇,他的情绪波动很快,行为也无法用常规判断。
今天的饭菜不合口味,她一把推倒,想看的动画片演完了,她大声哭闹。
这个时候家长一定要控制好情绪,心平气和的面对孩子。因为孩子就像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你给予他耐心多一点,他的情绪也会心平气和多一点。
慢慢地,让孩子懂得耐心和等待有时候比乱发脾气更容易达成心愿。
二、答应了孩子的就一定要做到。
在这一点上家长可以参考一下《曾子杀猪》的道理,答应了孩子的就要做到。
不要认为孩子还小,就用一个小糖果,小玩具哄骗了孩子。
这种方法就相当于饮鸩止渴,是在变相的消磨孩子对父母的信任,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父母都是不讲信用的人。
三、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喜好,即使父母也无权过分干预。
在电视剧《小欢喜》中乔英子的妈妈一心让英子学物理留在北京,留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不顾英子的想法,结果逼得英子得了抑郁症,一心想要逃离母亲爱的包围圈。
其实顺应孩子天性的发展,让孩子自然成长,随着孩子大脑发育的完全,孩子会更加独立自信,能自己管理好情绪,也会知道自己想要的东西。
我认为作为家长面对孩子的脾气,一定要保持理性,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力,家长有。
按照科学的方法从容耐心的应对孩子的活性脾气,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孩子才会更好地成长,更好地管理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