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反对权威
鲁迅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历史都不可靠,何况一个知识见识有限的小老师。看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面对学生鲁迅的求知欲,老师的表现会怎么样。
原文
不知从哪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分析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像老先生这种顽固不化以正统文化自居的人,读的是所谓圣贤书,不屑于探知他眼中非主流的比如像东方朔说的怪哉虫这样的事的。所以老先生确实不知道(怪哉虫)。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私塾老先生自己不屑于接触除圣贤书以外的东西,还不允许学生去接触这些所谓非主流书籍。只要读书,就是只能读圣贤书。
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这是反语,是讽刺私塾老先生的。反语就要反着理解。
所以“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应该理解为“因为他不是渊博的宿儒,他不知道(怪哉虫),他不愿意说也说不出来。”
以前的私塾老师是这样,现在的语文老师也这样。如果学生对老师的所谓标准答案提出质疑,那就叫公然冒犯了老师的权威,不得了,摸了老虎屁股。目前,学生及其家长总体还是处于弱势地位,要是冒犯了老师,糟糕,给你孩子穿小鞋了。
标准答案不可靠
北大是公认的文科第一学府,有一次,几个北大学生请巴金来做他文章的阅读理解题,结果巴金才考了70多分,满分。看了所谓的标准答案后,巴金老人冤枉地说:我写书时可没这样想。
鼓励学生形成观点
年中考语文的《名著选读》增加了“质疑、探讨、形成自己观点”这一考题,要求学生读了名著要有自己的观点,纯粹是主观题,没有标准答案。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后有道题:有人说文中美女蛇的传说可以去掉,你认为如何呢?
这道题就没有标准答案。如果老师公布标准答案,然后要求学生在书上密密麻麻写满所谓的标准答案,是多么的可笑。
如果美女蛇的传说去掉,文章对于百草园的描写精炼,结构紧凑,字字珠玑。
如果美女蛇的传说留下也不错,可以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因为对于初一的小朋友来说,趣味比枯燥的文章有趣。
实则上,鲁迅同志当时写文章的心里历程是这样的:鲁迅同志写着写着就跑题了,情不自禁地把美女蛇传说写了出来。写完一看挺矛盾,要不要去掉呢?去掉了文章更点题,但是写出来的文犹如自己看着长大的孩子,又舍不得丢。最后想想,算了,留着吧,然后发出一个呵呵的表情。
感同身受
相对于美女蛇传说要不要去掉这个不算问题的问题,我更关心感同身受这个严峻的问题!
感同身受能力就是阅读能力。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小时候在百草园里玩出了趣味。这个百草园里出现了3个地方:菜畦/石井栏/泥墙根;
5种植物:皂荚树/桑椹/何首乌/木莲/覆盆子;
7种动物: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
我相信,好多成年人(老师或家长)都没有玩过菜畦/石井栏/泥墙根,没有见过皂荚树/何首乌/木莲/覆盆子/叫天子/油蛉/蟋蟀/斑蝥,何况初一的孩子。
现在的孩子生在城市里,在父母的宠爱下长大,像温室里的花,一颗玻璃心,见到个老鼠蟑螂都会吓破胆,不要说百草园里的动植物,连自然界中普通的蜻蜓蝴蝶蜜蜂燕子麻雀很可能都没有见过。
见识如此少,怎么能感同身受,怎么能理解作者写作时的心境与情感,空谈!
离开了感同身受去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表面功夫,无用功,空话!
寄语
以小见大的写物散文是中考阅读理解的压轴文章,要注意培养深度阅读能力和美的鉴赏能力。
不要对所谓的标准答案产生依赖性,平时要勤思考、深思考,允许质疑、探讨、表达自己鲜明的观点。
现代文阅读,先通读然后断章取义,通读要一气呵成,不要被几个生字牵绊住;文言文阅读反之,先断章取义然后通篇理解。
阅读的最高境界就是感同身受能力。阅读的最高技巧就是找出文章逻辑。
写作先学会写真人真事真物,并表达真情实感。
少年正是读书时。小学是背诵的黄金时期,初中是阅读的黄金时期。抓住初中这个阅读的最佳时机,多阅读,广涉猎,深思考,不要浪费了青春年华。
END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著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