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盆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童年的大湾 [复制链接]

1#

我的老家家在农村。

当年,村里的湾很多。

围绕着大湾,我们的童年充满故事。

普及一下,湾就是那时候村里用于蓄水防涝的大水坑而已。东边的叫东大湾,西边的叫麻湾,(盖因村民经常在里面沤麻而得名),中间的最大,叫大湾,北边一个,南边一个,中间一道土坝隔开。土坝旱季是东西村相连的通道,涝时水漫土坝,两个大湾南北相连,汪洋一片!

学校就在大湾的东侧,本村连同周边几个村的孩子都在这里度过他们的求学时光。校园里玩闹嬉戏调皮捣蛋的乐趣,实在抵不过大湾带给我们的欢乐。

夏天大湾蓄满了水,鹅鸭成群结队,成为水面上的常客,沿岸的高高低低的各种树木成为大湾的天然屏障。到了夜晚,蛙声一片,此起彼伏,夹涧的夜晚充满田园的诗意。

找一个破铁盆,把底儿抠一个缺口,用蚊帐布把盆沿蒙起来,就做成了覆盆子。我不知道为什么叫这个名字,或许是使用的时候盆是倒扣的原因。在盆里放上几块骨头(这材料当时很难找!),用一根长长的绳子拴住盆沿,再用一根长杆子把覆盆子向水里送,盆底儿向上,直竹竿或者木杆不能够再向前了,这个捕鱼神器便到达湾的深处,开始静等鱼儿进盆。用不了几分钟,捞出覆盆子,里面便满是活蹦乱跳的小鱼,煞是喜人,其中草鱼居多,还有滑出溜的鲶鱼,一盆下来,三几十条不成问题。

钓鱼也是我们的一大乐趣。

从母亲的针线包里偷一根长一点的针,在油灯下烧红,插进剪刀的缝隙一弯,就制成了鱼钩。竹竿很难找,就用药用玉米秸秆做钓鱼竿,玉米挺子当做浮子。把专门在阴湿的地方挖来的蚯蚓耐心穿在鱼钩上做鱼饵,盘腿坐在大湾边,学着大人的样子,轻甩鱼钩,眼神便开始紧盯水面上的鱼浮子。记得钓到的最大的一条鱼是一条鲤鱼,感觉手上好有分量,钓上岸后,两只手都掐不过来。

最普及的是在大湾里游泳。那几乎是村里每一个男孩子的保留节目。

拿个脸盆,在湾的边沿,双手扶着盆沿,逐渐学会打嘭嘭,然后学会了浮水系列技术,什么狗刨,什么仰泳,什么侧泳,什么扎猛子,什么踩水,没有技术标准,没有姿势要求,就是这么任性!

当然,亲近大湾的所有熊孩子要付出沉重的代价:被打被罚,几乎没有一个幸免。

你没有看错,这些技能都是在各种惩罚当中偷偷学来的。

中午下湾回来,恭喜你,碰上等你很久的父亲。你说没下湾,他用手在你黝黑的皮肤上一划,那白白的划痕替你做了回答。好了,咬紧牙关,等待笤帚、车攀或者耳光,或者,撒腿就跑,如果你的速度能超过体能超棒的爹。

在学校,老师也是蛮拼的,他们要教书,还要看管经常和家长说到校午睡、和老师说在家午睡而实际去下湾的孩子们。

很佩服老师的神机妙算,每次下湾,老师都能准确地抓个现行。实际上,老师有足够的智慧安排个内线什么的。

最让调皮孩子们颜面扫地的是,老师把所有下湾孩子的衣服(实际就是一个裤衩)抱走,然后告诉他们,到办公室。于是,一串一二年级的小屁孩儿捂着小鸡鸡顺着墙根到办公室等待惩罚,老师就是有创意:用白粉笔在每个人的腰上、大腿上画一个圈,美其名曰:每人给一条短裤!

尴尬只是暂时的。大家很小,也很“健忘”,大湾的故事涛声依旧。

时光飞逝,我们已离开儿时的学校将近40年。如今,学校已经从初中变成小学再成幼儿园。大湾也被填平盖上了房子。

我不知道过去大湾承载的功能如何转移。

关于大湾,关于童年的故事,或许,只能从美丽的梦境中去找寻。

(图片来自网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