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盆子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杜威教育的本质,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
TUhjnbcbe - 2023/11/27 22:29:00

导读:

对教育本质的认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东西方教育现在还没有达成一致的共识。

一、中西方对教育本质的认识

“教”“育”这两个字,最早出现在中国的甲骨文中。“教”,形象字,是指有人拿着鞭子在教育,旁边有个小孩在跟着学习。“育”,形象字,是指妇女养育孩子之形,意指教育就像产妇分娩孩子一样,痛苦、艰难。

查阅先秦古籍,“教”与“育”连用的很少,大都只用一个“教”字来论述教育的事情。

最早将“教”“育”二字连在一起用的是孟子,见《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但这两个字在当时没有确指涵义。

在20世纪之前,关于教育问题,人人往往使用“教学”这个词,而很少使用“教育”。如《大学》《学记》《劝学篇》等。

中国古代教育,对“教”和“育”的使用是单字限定使用,没有连字使用。如

《荀子·修身》:“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中庸》:“天命之为幸,率性之为道,修道之为教。”

《礼记·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

最早将“教”和“育”二字连在一起的,见东汉徐慎的《说法解字》:“教者,上所施,下所效也;育者,养子使作善也。”意思是施教者通过示范、限制、规范等形式,而使受教育者得到一定影响的学习过程。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京东查看已下架

其实,“教育”是一个外来词。20世纪初,西学东移,在“明治明新”的影响下,许多从日文转译过来的“教育”一词取逐步取代传统的“教学”,进入中国教育领域,最后被确定为中国教育理念最核心的一个基本概念。

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te,前缀“e”有“出”的意思,词根“ducate”有“引出或导出”之意,意思是教育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从词根来说,西方的“教育”一词,更接近于教育的本质涵义,有内发之意,在自然状态下,把人固有的或潜在的内质,自内而外导引出来,以实现发展和创造。

因此,西方许多教育家、思想家阐发了对教育本质的独特而又深刻的理解。如:

(古希腊)柏拉图:“教育决定一个人未来生活的方向。”

(德)第斯多惠:“教育的最高目标就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从广义上讲,这就是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

(德)卡尔·雅斯贝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唤醒另一个灵*。”

(爱尔兰)威廉·叶芝:“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捷克)扬·夸美纽斯:“教育人是艺术中的艺术,因为人是一切生物之中最复杂、最神秘的。“

(美)约翰·杜威:“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我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

(英)赫伯特·斯宾塞:”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个性。”

(法)让·雅克·卢梭:“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

(法)狄德罗:”教育使人发现自己的尊严,就是奴隶也能够很快地感觉到他不是生而为奴隶的。”

王国维:“知情意三者并行而得渐达真善美之理想,又加以身体之训练,斯得为完全之人物,而教育之能事毕矣。”

蔡元培:“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必先有良好的教育。”

陶行知:“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二、中西方对教育的思辨

1.东方教育认为,教育是上施下效,教师处于教学的中心地位,要尊师重教,教师传授的知识、学业,不容撼动与怀疑。西方教育认为,教育是唤醒、诱发学生潜在的内质,让心灵得以释放、自由,学生是教学的中心,要尊重学生的思索、思考与创造。

2.东方教育认为学生是知识传授的“接受器”,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装满学生的一杯水。西方教育认为学生的潜在内质处于无意识状态,教师要通过唤醒、引导等多种手段激发出来。

3.东方教育认为在学习中,学生只允许接受知识,不允许怀疑知识的真假性。西方教育认为在学习中,学生可以置疑知识,怀疑真理,甚至可以怀疑一切。

4.东方教育认为在课堂上,循规蹈距,按部就班,完成既定学习就行。西方教育认为在课堂上,不要墨守成规,要天马行空,打破一切旧形式,创造新的一切。

5.东方教育认为学生是后天培育出来的,不相信天性。西方教育认为学生的内质是先天就有的,不应过多灌输,只是要寻找适当的方式,把固有或潜在的内质引导、释放出来。

教育的本质精选¥40.79¥48打开百度APP立即扫码购买购买

三、目前国际教育对教育的统一认识

教育,不仅关系到学习知识、学习技能,还要关系到尊重生命、尊重人格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这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

所以,钱学森面对中国的教育现状,呼吁国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教育泰斗顾明远先生,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堂上,以高屋建瓴的远见,强调:“教育是人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教育要尊重生命、尊重平等、尊重公正,使人们过上有尊严和幸福的生活。想要实现教育的全球共同利益,就要改变学习方式,重新定义学习的概念,要帮助人们改变思维方式和世界观,同时需要采用开放和灵活的全方位的终身学习方式。”

年6月10日,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国际教育提出了“全纳教育”的教育新理念,推动国际教育向着民主化的方向发展。全纳教育的中心主旨是:容纳所有学生,不得排斥、不得歧视,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

年11月2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的报告,该报告指出:教育是全球共同的利益,是人类集体发展的事业。同时报告里,对教育给出了明确的定义:“以人文教育为基础,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权利平等、社会正义、文化多样化、国际团结和为创造可持续的未来承担共同责任。”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70周年,发布了成立70周年以来第三份重要的教育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这份报告提出了新的教育价值定位,即教育是全人类的共同核心利益,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随着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国际教育呈现出在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结构和教育战略的不同变革与调整,势必对未来教育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结语

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离不开生活。教育,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教育,要培养学生尊重人格,尊重别人,热爱生活,热爱和平。教育的本质,就是要把学生潜在的内质东西——真善美,通过不同的教育形式,引导释放出来,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快乐生存。

日本全人教育家小原国芳,对教育的本质一针见血地指出:“教育的目的不是考试,不是分数,不是名次,更不用说不是要你作弊,患近视眼、肺病、神经衰弱;也不是要你发迹,打个人小算盘,谋一枚勋章。教育的理想需要根本的转变。”

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也说:“教育的目的,并非制造学者、专家、寻找工作的人,而是培养完整的男男女女,使他们从恐惧之中解脱出来;因为唯有在这样的人之中,才有持久的和平。”

教育,是一个世世代代永恒的话题,愿教育是人类生存,并能持续发展的一盏永恒不灭的指路明灯!

教育公平的“因材施教”与现代教育公平的矛盾冲突

现行教育的“因材施教”,渐行渐远,违背了孔子的教育初衷

教育的方向:外观认识世界;还是内观认识自己(上篇)

教育的方向:外观认识世界;还是内观认识自己(下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杜威教育的本质,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