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盆子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从李焕英看英式试错教育不要用孩子18
TUhjnbcbe - 2023/12/21 20:12:00

导语:

“我们必须要停止去用孩子在十八岁时的成就来定义成功,比如说像爬藤,进好的大学,这种思维会毁了孩子在他们二三十、四五十岁成功的能力。”

——Dr.KennethGinsburg

宾西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儿科教授

电影《你好,李焕英》以其强大的口碑传播成为了年春节档最大的票房黑马。感动的同时,走近李焕英式教育,这位母亲的“笑育法”的确发人深省。

李焕英用“笑的教育”

培养孩子强大的内心

影片中的李焕英有个并不完美的女儿,贾晓玲“干啥啥不行,犯错第一名”,但李焕英总能用“笑的教育”鼓励孩子,从不因此埋怨。现实中的*也是如此,母亲的言传身教支撑她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光,这种教育带给她的不仅是事业上的成功,更让她成长为一个人格健全、乐观坚强的人,把快乐带给更多的观众。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回看*的成名之路,我们更能感受到这种“笑的教育”的伟大力量。

18岁,*高考落榜,有些心灰意冷的她,在家人的鼓励下选择二战。后来如愿考上中央戏剧学院相声班。然而,对女生来说,说相声并非易路。中戏毕业后,*开始四处演出。为了生存,挤在被朋友形容成“狗进来都只能上下摇尾巴”的地下室里,北漂6年,却还是一无所成。

28岁,她第一次登上春晚舞台,但其后仍旧不温不火。直到两年后,她进*真正适合自己的小品界,国民度才实现质的飞升。

38岁,导演*的处女作《你好,李焕英》问世。这是*写给妈妈的情书——“我不是为了当导演才去拍电影,而是为了拍李焕英才去当的导演。”有母亲的言传身教才有了今天的她。李焕英虽然早早离开,但妈妈身上那股乐观积极的精气神和那抹笑容永远陪伴着*,化为她内心的强大,在漫长的辛酸岁月中给她坚持下去的力量。

*大器晚成,也许小时候的她并没有给母亲争过多少光,但如今,《你好,李焕英》成为了一枚“喜剧核弹”,几乎所有人都会发自肺腑地说:李焕英,你女儿真行!

图片来源于网络

用“笑的教育”

赋予孩子“试错权”

传统教育被形象地概括为“填鸭式教育”,其突出特点在于用统一的标准去定义教育的成功,用传送带式的、大批量生产的方式来培养孩子。反观英国家庭,这些家长们鼓励孩子调皮,通过“试错教育”让孩子在“错误”中成长。

有网友称英国家长的“试错教育”曾给他上了生动的一课。当看到朋友9岁的儿子约翰能像大人一样把家务做得井井有条时,他很惊讶,朋友却笑笑说:“你太小看孩子了,约翰5岁时对洗碗产生了兴趣。那一次,约翰不仅把自己浑身弄湿,还打碎了碗。他吓得直哭,以为我们会责怪他。我什么也没说,只是给他洗了澡,换了干净衣服,然后系好围裙,给他仔细示范如何才能把碗洗得干干净净。在我的示范下,经过多次练习,约翰慢慢学会了洗碗。”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英国,孩子不论年龄大小,都是重要的家庭成员,也要像大人一样负起该负的责任,而承担家务则是最好的方式。孩子一开始当然是不会做家务的,但英国家长实行的是‘试错教育’,孩子做家务时,家长只需要在旁边时时监督,不但能保护孩子,还能及时纠正错误,并给他们做出正确的示范。

经过多次练习和尝试,让他们在错误中成长、成熟。中国不是有句俗语叫做‘实践出真知’吗?小孩子一样有试错的权力,老怕做错,什么也不让他干,那他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学会呢?”

试错不是*博,

“笑育”不是没有原则的溺爱

电影中的李焕英能坦然地接纳孩子的不完美,给孩子成长的时间和犯错误的机会,没有因为孩子眼前的不成器,贬低其未来的发展潜力,没有用孩子一时的表现去定义孩子的一生。

然而现在有很多家长不是如此,他们对于孩子的期望仅仅就是考上一所好大学,考上了,孩子就是光宗耀祖,没考上,就把自己的孩子定义为“失败者”——然而,教育真该如此吗?

复旦大学副教授沈奕斐说过:“孩子的成长是螺旋性的,要自己不断去试错,才会知道前进。”每一个人生阶段都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教育不是拔苗助长,不可操之过急,好的教育需要时间,就像再好的玉石也需要时间来打磨。而试错,正是孩子探索人生的无限可能性的一种方式。

图片来源于网络

潜龙在渊,没有一种成功是一蹴而就的。

马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成功人士,在成为中国著名企业家,阿里巴巴、淘宝和支付宝创始人之前,似乎比一般人更普通。求学时期,初中升高中考了两次,高考参加了三次;他的创业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连续4次创业失败,最艰难时银行卡里只有元……然而,不普通的是,他也有一位“李焕英”式父亲。

每当父母唠叨时,马云总是用英语来回应,马云的母亲惋惜地觉得儿子已经油盐不进,但父亲马来法却有些惊喜,他笑着对马云说:“你小子是不是在用英语骂我呢?那好,你好好学英语,学到能随心所欲地讲,那样骂人才痛快。”于是马来法就骑着自行车带儿子到西湖边找老外聊天。马云越聊越开心,越聊越过瘾,学习英语越来越带劲了。

第一次高考,由于严重偏科,马云落榜。马来法见他意志消沉,就让他去蹬三轮给杂志社送书,并对马云说:“你每天踩20多公里路来回都不累,为何不能重走一遍高考路?”于是一次不成,那就再战一次。在父亲的鼓励下,马云先后参加三次高考,最后考上杭州师范学院英语专业。

以要不要支持孩子高考复读这一问题为例,其实很多父母都没有这种耐心和勇气让孩子做出尝试。即便他们能接受孩子重考一次,但在失败两次之后,绝大部分父母都会意志动摇,开始怀疑孩子的能力,打压孩子的自信,甚至劝孩子放弃。

他们觉得试错成本太高了,甚至会觉得丢脸,于是想要及时止损,不愿再给孩子时间。然而试错成本高,也许错并不全在孩子。试错不是*博,“笑育”并不是没有原则的溺爱。在试错的过程中,家长一定要注重教育方法,帮助孩子在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让孩子在失败中磨砺心志,提升心力。

给孩子试错的时间,

就是给创造力空间

基于我国国际教育高速发展、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升级、国际竞争愈加激烈的时代背景,创新能力成为未来社会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因此,无论对家庭教育抑或是学校教育而言,如何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重要问题。而试错正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正如中国著名画家李可染所说:“要追求新的东西是一定会失败的;失败越多,碰到的问题越多,办法也就越多。”

图片来源于网络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副编审范皑皑指出:“学校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包容的空间和氛围,通过设计容错机制减少学生探索和试错的心理成本,通过鼓励探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养成学生的创新意识。”

京领嘉宾清澜山学校董事、校长辛颖在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学分会主办、京领承办的“中国教育质量提升与创新人才培养”分论坛上讲到:“清澜山学校的校训是尝试一切,我们鼓励孩子们在试错的过程中成长。校风是仁爱自由开放合作,我想只有这样的学校风气才能够容错,才能够允许孩子们去尝试,去探索未来的无限可能。未来社会的可能性可能是谁都无法猜测的,我们唯有不断提高孩子们的能力,让他们勇敢地去尝试,才能够在众多的人群当中脱颖而出。”

达罗捷派学院也为学生们营造了一种“试错氛围”,正如敬沛校长所说:“Anythingispossible,可能会做的多错的多,但是要越挫越勇,这是我们的一种精神,而不是不犯错误。如果说在这四年里面孩子没有犯过错误,不是说他很成功,而是他从没尝试过,不尝试的人永远不会犯错。”在达罗捷派学院,没有“异想天开”,只有“尝试去做”。

总而言之,给孩子试错的时间,就是给创新能力成长的空间。

结语

成功的教育是不可复制的,但可以借鉴。李焕英只有一个,*也只有一个,但像李焕英一样以身作则地“向孩子示范一个坚韧的人、一个幸福、热爱生活的人、一个充满爱心的人、一个有生活意义的强大的人是怎样生活的”,作为家长,应该尽力为之;像李焕英一样接纳孩子的平凡却始终相信孩子不会平庸,有信心和耐心给孩子一些时间去成长,作为家长,也许不难为之。

图片来源于网络

宾大教授Dr.KennethGinsburg说:“倘若我们把人生看作一场马拉松,那么我们的目标就设的更长远。当然,成功也包括好的教育、职业以维持生计,但我相信,以上的品质都大大地增强了一个人在社会上的生存能力,而且能在自己做的事情中找到意义和满足。要是你把成功定义成去哈佛,那你就把孩子的成长过程变成了名校申请履历表的制作过程。”

成功是考上哈佛,但也不只是考上哈佛,永远不要拿孩子18岁的成就来定义成功,因为未来未知,而每一个孩子拥有无限可能。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李焕英看英式试错教育不要用孩子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