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盆子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教育的智慧,全藏在这六个字里
TUhjnbcbe - 2024/4/4 18:01:00

《礼记.学记》中说:“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教育要引导、鼓励和启发,而不是牵着走或是压抑或是直接给结论。这是教育的本质:唤醒。一万次的灌输,不如一次真正的唤醒。

教育需要做唤醒的功夫,激发孩子内在生命能量和人格理想。如何做到呢?这六个字会给你答案!

01

不说:留白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没说的,永远比说出口的重要。

明朝的唐伯虎,小时候跟着沈周学画画。不到两年,就觉得老师的画也不见得比自己好多少,于是就想回家了。

沈周看出了他的心思,什么都没说,就让夫人准备一桌饭菜作为出师宴,但就餐的地方,是院子里一个独立的房子,唐伯虎从来没进去过。

推开门,唐伯虎愣住了:居然有东西南北四扇门!而且每一扇门外面,都是别有一番天地。东边是姹紫嫣红,西边是小桥流水,北边是绿树葱葱,南边是莺歌燕舞。

唐伯虎兴奋地冲向东门,“嘭”的一声,撞得生疼;他揉揉脑袋又走向西门,又是“嘭”的一声,他又想从北门出去,还是“嘭”的一声撞倒在地。

原来那三扇门和门外的风景,都是沈周在墙壁上画的,竟是如此的栩栩如生、出神入化!唐伯虎顿悟了,跪倒在师父面前,立誓专心学画。经过不懈努力,最后,唐伯虎成了与师父沈周齐名的明朝四大画家之一。

沈周这一招“不说”,让唐伯虎的“出师宴”变成了“回师宴”,真是“无声胜有声”!

《淮南子》里有这样一句话:“万言万当,不如一默。”

一个人的话说得再得体,都不如沉默的力量来得巨大。人的成长,是内在的,犹如干涸的土地般崩裂而开,其过程是蓄势的,是安静的。

不说,是一种沉默教育,也可以说是冷落教育,更是润物细无声般安静熏陶的艺术。

它的核心是留白。留出足够的空白去反省,用内心的体验去认识世界,体会人生。

02

少说:用心

卢梭说过:“世界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曾国藩早年上京参加科举考试,两次都失败了。他选择游学回去,并在南京向父亲的好友易作梅借了一百两白银。然而,曾国藩看上了一套精刻版《二十三史》,一下就花掉了一百两。

回到家,曾国藩特别忐忑的等待着父亲的臭骂。可父亲曾麟书只平平淡淡的说了一句话:“借钱买书是好事,我乐于替你偿还债务,但是,希望你不要忘记买书的初衷,细心研读。”

曾麟书的这一番话,堪称教育典范!

曾国藩两次会试失败,心里非常痛苦,但曾麟书只字未提,只说买书的事,一下就化解了孩子最重的心理负担,简直就是“四两拨千斤”。

对于一百两外债,差不多是家中三年的收入,但曾麟书没有一丝一毫的埋怨,只说“买书的初衷是细心研读”。自此,树立了曾国藩一生读史,无一日不读书的好习惯。

孔子说:“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教育路上,疾言厉色,不如一句平平淡淡的话;喋喋不休,不如少说多做多看多听。

后来曾国藩考上了进士,成了京官,就接父亲到京城小住。

年轻时的曾国藩喜欢和狐朋狗友斗蛐蛐,听戏、与歌妓嬉戏、流连于各大酒馆等。父亲看在眼里,什么都没说,执意要回老家。回去后立即修书一封,没有埋怨没有长篇大论,只跟曾国藩提出三节:“节欲、节劳、节饮食。”

曾国藩顿悟“为什么父亲执意回老家”,也突然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多么的荒唐。

从此立誓向圣贤看齐,每日自省,终成一代名臣。他在留给后世子孙的家训,也特别提到:“群居守口独居守心。”

很多时候,父母的唠叨,不仅仅是在消耗孩子的耐心,更是在折损自己的威信。

喜欢唠叨的家长,孩子总是不以为意,而话比较少的家长,孩子反而放在心上。

正如林语堂先生说的:“要说得巧,要说得少;言多必失,语多必败。”

03

会说:行动

《后汉书》中说:“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

以身示范,孩子会顺意跟从,而如果只是口头说教,孩子往往会争辩。

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孩子哭闹着要一起去。曾夫人让孩子在家,回来时杀猪给他吃。到了傍晚,曾夫人回来了,看见曾子在磨刀准备杀猪,连忙劝阻:“我只是哄一下孩子,你还当真了。”

曾子却说:“孩子现在没有足够的判断力,都在跟父母学习。如果你骗他,以后他不会再相信你,而且也会去骗人。”最后,曾子执意杀猪,煮肉给孩子吃。

这个故事,不仅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更重要的是教育成人。孩子不是只听你说什么,他更在意的是你在做什么。

孟子小时候,有一次,看见邻居家磨刀霍霍,就问母亲:“他们在干什么?”母亲告诉他准备杀猪。孟子又问:“为什么要杀猪?”母亲随口答道:“给你吃啊。”

随即,孟母就感到不妥:“邻居杀猪并不是为了孩子,我这不是教孩子说谎吗?”

为了弥补过失,孟母真的拿出很有限的积蓄,买了邻居的猪肉给孟子吃。

《劝孝歌》中说:“父母皆艰辛,尤以母为笃。”这句话用在孟子母亲身上再合适不过了,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买肉啖子,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都蕴含着教育的大智慧。

唐太宗曾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是唐太宗的镜子,而孩子则是父母的镜子。

如果孩子不爱读书,父母可以照一下:自己是看书多还是看手机多?如果孩子脾气很差,父母可以照一下:自己是大吼大叫还是和风细雨?如果孩子不思上进,父母可以照一下:自己是牢骚满腹还是积极向上?

会说,是一种行动语言。正如古语所言:“欲教子先正其身。”

孩子就像一个监控器,每天对着父母的一言一行进行拍摄,然后在他的脑海里反复的播放,最后成为你现在看到他的样子。

写在最后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不教育,让孩子能够进行自我教育。

教育要留心,留心孩子的一言一行,在需要的时候摇醒他。

教育要花心,花心思读懂孩子隐藏的语言,在恰当的时候点醒他。

教育要随心,随心孩子看到的每一个榜样,在任何的时候都能唤醒他。

正如一位哲学家说的:“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这才是教育真正的智慧!

1
查看完整版本: 教育的智慧,全藏在这六个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