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本质上没有好和坏的区分,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点,时代在变,教育也在变,而教育,恰恰是社会需求驱动前进的,所以没有好和坏,只有适合和不适合,现在是最好的时代,自然也会催生出最好的教育体系。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人民是比较缺乏文化知识的,能认识几个字的人都不多,整个中国百废待兴,所以也谈不上什么教育体系,那个时代的主要目标,是扫盲,让每个家庭都能认识一些基础的文字,已经是最大的目标了。
教育的灯塔6,70年代的时候,中国很贫穷,但领导人对教育的重视,已经让教育形成基础的体系,那时候教育的最大目标,是从覆盖面上去推行,至少让所有小孩都要上小学、初中读书。
听我妈说,那时候每个家庭都有很多小孩,4、5个兄弟姐妹是很正常的,而每个村都有小学,她回忆说几乎每个小孩都会去上小学,而小学到初中的升学阶段,几乎没有什么要求,她在上5年级时,因为生病所以5年级下学期没有学,也没去上课,但是并不影响她去报名读初中。
6、70年代读书据她回忆,虽然上初中没有什么考试要求,但那时候真正去读初中的小孩并不多,一是很多小孩并不想读书;二是很多家庭因为条件困难,小孩11、12岁的时候就要帮家里干活了,如果去读书,要花费不说,相当于家里还少了一个劳动力,所以上初中的小孩并不多。
我妈是村里为数不多去读初中的女孩子,开学要自己带床去学校,每周都要自己背60斤柴火,每个学生都一样,吃饭是有的学生家里条件好点的会带米票,大部分学生都是带玉米票,就是用玉米来蒸饭吃。
70年代农村她们从初中上高中是需要考试的,应该算是他们到学校上学,相对来说最正规的考试吧,从这点看,那时候的教育选拔,应该也是在初中到高中这个阶段。比较有潜力的学生,通过考试上高中,然后再上更高一级的师范类或师专类学校,这样的人,在他们眼中,就属于非常有文化的人了,这类人一般政府也会分配比较好的工作。
7、80年代到8、90年代的时候,教育体系的选拔机制已经比较成熟了,小学到初中的考试,初中到高中的考试,以及高中到大学的考试,这些选拔机制都比较完整也比较完善了。在90年代,是中国经济开始喷发的年代,需要大批量的高级知识分子(大学生),只要是大学生,几乎不愁找工作。那时候,小表哥已经上小学了,而且学校是有学前班的,也开始办6年级了,考试已经非常正规了,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已经很不错了,至少老师都是用普通话教的(以前都是用方言教)。
90年代学生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互联网开始蓬勃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技术人才,中国也出现越来越多的大学,每年一批批大学生迈入大学,那时候,大家都想考最好的分数,上最好的大学,学最好的知识体系和最新最前沿的技术。正式这一批批大学生涌入社会,成为社会的顶梁柱,才成就了今天的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现如今,对中国老百姓来说,生活应该已经算是最美好的时代了,而每年都有7、8百万的大学生毕业,社会已经不缺乏大学生了,已经为大学生无法就业开始担忧,不是因为不需要大学生,而是社会对他们的要求更高。
大学生就业时代在进步,正是这样美好的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我们需要更多的创新,需要在更多高精尖的领域,在世界上拥有一定的话语权,这也是我们教育升级改革的驱动力。我们需要更多综合素质更高的人才,需要有更多创新的人才,需要在基础学科上有更深的成就。我们对教育不再像过去那么着急,我们不需要赶时间,我们更需要一个自由、开放,由兴趣驱动的孕育环境,让这个环境孕育出更多的人才,让这些人才享誉世界。
教育,没有好和坏的区分,只有适合和不适合的区别。这是个美好的时代,自然也需要最美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