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工科课程思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一)顶层设计,建章立制,构建课程思政新格局
创新人才培养离不开完整的教育教学体系,课程思政作为战略性育人理念、特殊的育人价值和育人目标,离不开独特的教学体系。学院落实主体责任,秉承“基础在课程、关键在教师、重心在系部、成效在学生”的课程思政建设理念,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工作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
(二)以课程思政为牵引促进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
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共同指向都是育人,立德树人是根本,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要求的关键环节,着力推动课程思政系统化、以体系强效果,推动专业课程精品化、以精品提质量;搞好两者结合,做到齐头并进、深度耦合,通过一体化设计、融合式构建、联动性增效,力求形成协同效应、释放最大效能。
(三)探索OBE框架下“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常”融入课程思政新路
OBE理念强调产出导向,我们就要以培养爱党、爱国,有共情能力的人为导向,贯穿教学全过程。
“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常”是推进课程思政的“主渠道”和“主战场”,充分利用其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和资源,作为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核准和教案评价的重要内容,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毕业设计各环节,探索和拓展各专业类课程的教育教学、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教育教学之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和途径,达到水滴石穿、润物无声的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实际效果。
(四)教育者先受教育,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能力
教师是推进课程思政的主力军,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唤醒和培养各专业课教师传道、育人的自觉性与能力,是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的关键举措。繁杂的课程与教学体系中思政元素的挖掘,对专业课教师育人能力的考验巨大,通过本项目研究找出切实有效的方法,保障工科专业课程思政顺利开展。
(五)多维度的课程思政评价机制,落实育人实效
评价课程思政实效是为了探析学生基于专业角度的思想政治素养发展状态、轨迹及存在的问题,洞察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实施、支持、效能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揭示课程思政在目标设计内容供给,制度机制等方面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而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发展的目的。
通过以上5个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建立一种模式,实现“三全育人”,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厘清一条思路,重构育人课程体系,充分发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课程思政建设功效;绘制一张“课程思政元素”地图,明确思政元素的切入点;规划一套课程思政育人评价体系,使育人工程持续改进,不断发展。
二、“五育并举,双环协同”课程思政育人工程
(一)育人方案设计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找准课程思政发力点,紧紧围绕着“立德树人”总目标开展方案设计,保证教学环节全覆盖。改革方案总体设计如图1所示。
其中:“五个目标”蕴藏“德、智、体、美、劳”五个育人方向,称为“五育并举”;“双环协同”是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辅相成、合作发力;“五个平台”为教师、学生、课程共享课程思政育人空间;“四步评价”采用CIPP评价体系,评测课程思政效能;“四级联动”是指学校、院系、教研室、学工部联合行动。
(二)课程思政育人的方法
1.制订全方位的课程思政建设方案
“学校—院系—教研室—学工部”四级联动,院党委定政策,系部署,教研室落实,实现从学院“心脏”到每位教师“毛细血管”的一体化联动,压紧压实教学单位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责任,激发全体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主体活力。
规划引领与责任落实同步推进,画好路线图,制订好任务书、列出时间表。课程科研实践全方位育人如图2所示。
2.围绕“立德树人”确立人才培养目标,达到知行合一
解决目前德育智育“两层皮”的问题,需要从教育体制、教师队伍、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综合转变。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不是简单的“贴标签”,而是遵循“盐溶于汤”的原则。
在对课程的整体设计、对课程知识点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凝练成了“培匠、铸魂、育品、塑行、强能”5个层面的课程思政培养目标,成为课程思政主线,并将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分层次、有计划、潜移默化地融入教学全过程。图3展开为“课程育人,德智融合”全过程。
3.打造课程思政新课堂,建设课程思政资源库
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和时代性。
挖掘的主角是教师,一定要做到“开放式”挖掘,“基因式”融合。将各门课程的思政元素汇集成蓝本,分模块放入课程思政资源库,形成共享池。
4.开展“传—帮—带”交流活动,实现全员参与和示范引领同步推进
成立“课程思政虚拟教研室”,广泛开展课程思政示范、公开课交流,组织沙龙工作坊研讨。
采取集中研讨,集中培训,集中备课,做到有问题集体研究,有不懂集中培训,有不会集体备课,初步达成“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懂育人”的总体共识,形成良好的课程思政生态圈。
5.拓展育人成效的评价指标,采用宏微并重六维综合评价体系
在推行课程思政过程中,主要精力集中于如何在人才培养方案、教案、课堂中加入思政元素,但对推行之后的效果缺乏执行监督机制和效果评价机制。为此学校出台一系列政策:将课程思政评估结果作为年度业绩考核、绩效分配的重要依据,把学生的获得感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标准。图4所示为宏微并重六维综合评价。
三、课程思政育人的效果
(一)专业建设发展迅速
截止目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软件工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批2个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学校紧紧围绕“中国制造”、互联网+、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等重大发展战略,结合“新工科”建设,不断优化专业结构,超前布局一批相关领域的未来专业,年新增机器人工程专业。年新增网络空间安全专业。
(二)理工特色牵引、一二课堂齐头并进的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我院聚焦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和第二课堂建设,并取得了诸多成果。迄今为止,在第二课堂建设方面共有8项省级项目和2项校级项目,发表论文35篇,在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方面共有山东省重点教改项目2项,山东省面上教改项目8项,山东省教育教学研究课题1项,发表论文12篇。
(三)课程和教材建设为本项目提供实践平台
学院重视课程和教材建设,近几年涌现出一批成果,其中包括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山东省重点教改项目8项,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山东省一流课程3门,上线国家平台共享课程共18门,山东省一流教材2门。
(四)依托学科竞赛,助力创新型人才培养
经过近年来的不断努力和实践,建立和完善了学科竞赛机制,制定了多项有力措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已见成效。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年发布的—年学科竞赛排行榜中,我校位列全国71位、省属高校第四。学院电子设计竞赛、智能车竞赛和蓝桥杯等连续获国家一等奖。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广泛开展,有了思政做引领,无论是专业发展,还是课程建设和学生个人发展都出现了勃勃生机。
四、结语
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可落地的“五育并举、双环协同”课程思政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让学生置身课程思政育人生态体系与教学体系之中,同频共振、协同育人。
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成长空间,更强的服务支撑,争创独具青理特色的一流本科教育。
制订“思政”行动计划,打造“德、智、体、美、劳”新格局,聚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培育健全人格。将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使思政元素进专业、进教材、进课堂、进实践、进活动,有效解决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两层皮”的问题。
构建“五大平台”,将课程思政各方面要素汇集在这个平台上,开成一张网,学生、教师、管理者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已的坐标。
实现“一体两翼强课程、创新创业提能力、刚毅厚重育品格、为国成才塑新人”的课程思政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
版权归原作者或平台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需要咨询教学成果申报、教学案例撰写、教学竞赛等指导服务,可私信本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