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但是对于家长来,现在社会各种知识爆炸,信息泛滥,网上最不缺的就是方法,因为很多人都在分享教育方法,但是很多家长往往用了专家所分享的方法,发现根本不管用,或者说是越管孩子越叛逆。为什么专家分享的方法会没有作用呢?其实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方法不一定适合自己的孩子。对此,人民日报就发布了文章,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遵循这六个原则,在这六个原则的基础上去寻找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
第一个原则,教育孩子是有期限的。教育孩子最好的时期就是孩子小学毕业之前的时机,也就是12岁之前的时候。如果家长在孩子12岁之前一直忙于挣钱,没有去管教孩子。等这个时期过了,孩子上了初中或者上了高中,发现孩子有问题了,再去管教,那就晚了。因为初中和高中的孩子,他的独立自主的意识已经非常的强,他的身高已经比你都要高了,你再去管他,他真的不会再听你的了。
但是很多家长他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孩子小的时候,他发现孩子有问题了,就用吼叫打骂的方式,孩子就妥协了。他就认为,这是已经管好了孩子,但是事实上,孩子的反抗情绪已经在心里积压很久了,等他到了初中和高中,他的个头和你一样高的时候,他就会反抗,就会叛逆,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初中、高中的家长管不了孩子的原因。
第二个原则,孩子的自律不是逼出来的,而是慢慢养出来的。因为在孩子小的时候,他很容易受到外在动机的驱使的。举个例子,在孩子三到五岁的时候,你让他去帮你干一件事情,这个时候你可能用一个他喜欢的零食去诱惑他,那他就屁颠屁颠的帮你去干。但是当孩子十岁以后,你想再用零食去诱惑他帮你做事,他那时候就会嗤之以鼻。因为这个时候孩子他已经有了自己的意识,他越长大就越容易受他自己内心意识的影响,他想去干这些事,他就给你去干,他不愿意干,他就不会帮你去做的。
从外在到内在是一个循序渐进,慢慢培养的过程。孩子如果小的时候能够养成好习惯,他越长越大,如果能够在这个好的习惯中获得好的体验,那么他就能够获得动力,进而形成内驱的孩子。越长大以后,他就更愿意自觉主动地去做事。而这也就是孩子形成自律的一个过程。
第三个原则,父母要学会放手。不要大包大揽,让孩子去做自己生活的主人。在生活中,我们父母不要帮孩子做太多的事情,他自己的事情让他自己去做。孩子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够获得经验教训,才能够培养出做事的勇气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反,如果我们父母经常大包大揽,替孩子包办了一切,那么他就没有做事的动力,他做与不做都能够得到同样的结果,他为什么还要去做呢?他没有做事的动力,到了上学的时候,你又要让孩子自己去学习。你不管他,让他自己去学,那么他怎么可能愿意去学呢?
第四个原则,父母要少唠叨,少催促,多行动。孩子在小的时候,培养孩子的习惯,父母不要光下命令,不要光唠叨光说,要自己去做,要给孩子去做榜样。比如你想让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那么你自己就拿本书先去读,孩子看的多了,他自然就会学着你的样子去读书。时间长了,就能够培养出阅读的兴趣。比如说你嫌孩子做事情慢的时候,那么你自己做事的速度就快一点,或者说他慢,那你就让他慢,不要老是去催促他,让他自己去承担慢带来的后果。时间长了,他知道自己磨蹭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那么下一次他自然而然的就会加快了速度。
第五个原则,多鼓励支持孩子。孩子在做事情的时候做不好,有的时候可能是态度问题,但很多时候可能就是能力问题。所以我们父母不要一味的批评指责孩子,我们应该去分析孩子做不好的背后原因。如果孩子真的是能力问题,那么我们就去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孩子真的是态度问题,那么我们就要去寻找合适的方法去改变孩子的态度,让孩子能够积极完美的去解决各种问题。就算孩子做错了,做的不好,我们家长也不要去批评指责孩子,我们要支持孩子再尝试一次,争取下次能够取得比较好的结果。
第六个原则,父母对孩子的爱应该是无条件的。我相信每一对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但是有很多父母不会说话,不会做事,就会让孩子觉得你对他的爱是有条件的。比如有的父母经常说,你要是再不乖,我就不要你了。你下次考试考不好,我回来就揍你。如果你经常这样对孩子说话,那么就会让孩子觉得你对他的爱是有条件的:他乖,你才会爱他;他学习好,你才会爱他。如果经常这样说,时间长了,孩子的安全感就会缺乏。父母对于孩子的爱应该是无条件的,不管孩子做的好不好,不管孩子学习成绩好不好,他都是你的孩子,你爱他仅仅是因为他是你的孩子你才爱他,并不是因为他做的好你才爱他。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爱,才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坚强后盾。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父母在孩子身上所偷的懒,都会成为未来岁月里深深的遗憾和惋惜,父母在孩子身上所下的每一个功夫,都会成为孩子未来岁月里的骄傲和自豪。愿我们天下所有的父母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