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学游及国学热潮下,一批书院、名人故居等成为热门景点,一些学者、教育家也因此为孩子们所熟知。如何将古代书院教育精神与传统文化、现代教育深度融合?如何做好传统书院的保护和利用工作,挖掘书院文化旅游资源,带动旅游产业链延伸?如何探索出一套兼具传统书院教育与现代教育之长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文旅中国客户端选择4个与古代、近现代教育家有关的书院、故居等,讲述教育家在当地教书育人的故事,当地对书院、故居文物古迹的保护、对教育家思想精神的传承弘扬,及其如何利用文物古迹开展文化、旅游活动,将书院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
岳麓书院
千年文教思想今朝正韶华
文旅中国客户端驻湖南记者张玲
岳麓书院入学礼黄沅玲摄
坐落在湖南长沙岳麓山脚下的千年学府岳麓书院,是中国文化史上规模最大、延续状态最好、最有名望的书院之一,在长达千年的时间里一直是儒家教育的圣地和文化学术的中心。
千年以来,岳麓书院集结了大批杰出的教育家,包括理学大家张栻、朱熹、王阳明,经学大师王文清、王先谦。书院的学生中包括近代名人陶澍、魏源、曾国藩、左宗棠、曾国荃、郭嵩焘等,毛泽东、何叔衡、蔡和森等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也与这里颇有渊源。
岳麓书院的昌盛源于它合理的管理体制和教学体制。岳麓书院实行山长负责制,山长的道德、学识、社会名望都是出类拔萃的。书院有自己的田产,通过将土地租赁给农民,形成独立的经济体系。老师有优厚的年薪,学生有可观的助学金,学习居住环境一流。书院对内严格管理,每月都要进行考试,奖优罚劣;对外开门办学,常年接待访问学者,容许外来人员旁听。
在岳麓书院的名师先贤中,张栻的影响最为深远。他掌教岳麓书院期间,提出了“传道济民”的办学宗旨,培养了一大批理学人才,使得“湖湘学派,为一时最盛”。
千年以来,文化学术活动一直是岳麓书院办学的主流,朱熹、张栻所建立的教学与学术会讲体系更是确定了其传承千年、影响深远的文化学术传播方式。
南宋乾道三年(年)秋,朱熹从武夷山来到岳麓书院,在近两个月的时间里,与主教岳麓书院的张栻进行了热烈的学术讨论,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朱张会讲”。它首开不同学派会讲的先河,体现了书院自由讲学的精神,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教授肖永明介绍,“朱张会讲”期间,四方士人前来听讲者络绎不绝,出现了“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的盛况,提升了岳麓书院的学术地位,扩大了湖湘学派的影响。同时,会讲对朱、张各自思想理论体系及湖湘学派理论的构建都产生了很大影响。肖永明认为,“朱张会讲”开了不同学派在岳麓书院自由讲学之风,对书院的蓬勃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使“会讲”的形式很快成为不同学派交流对话、求同存异的典范,对于南宋学术的繁荣、理学的发展和传播产生了巨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如今,岳麓书院仍然延续着“会讲”的传统。20世纪末,岳麓书院与湖南卫视、湖南经视等媒体合作设立“湖湘论坛”,邀请杜维明、余光中、黄永玉等文化名家举办面向社会公众的电视讲学活动,引起了广泛而强烈的社会反响。之后,岳麓书院又相继推出“明伦堂讲会”“岳麓书院讲坛”等系列讲学活动,众多海内外名家会集书院,从不同侧面和维度阐扬人文传统、理解人类精神、回应时代主题、彰显中国智慧。
如何将千年传统文化、古代书院教育精神与现代教育深度融合,是岳麓书院一直以来不断求索的课题,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是其传承书院精神的重要切入点。“交流密切、感情笃厚的师生关系是书院精神的核心。导师以自己的学识与修养来影响和感染学生,引导学生进步和成长,这正是我国古代书院教育的精髓之一。”肖永明介绍,岳麓书院从年开始实施以师生密切互动为核心的本科生导师制,把现代大学教育和以人为中心的书院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每个学生都有一位学业导师进行一对一的指导,教师不仅在学业方面对学生加以指点,还在学生价值观念形成与人格养成的过程中,在为学进德、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等方面给予学生以引导,使传统书院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在今天的岳麓书院重焕活力。
岳麓书院还成立了通识教育中心,面向湖南大学开设“国学经典导读”,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教育通识课程中,受到学生欢迎。书院运用“互联网+国学”的形式,推动海内外华人共同